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佛陀关爱儿童比丘尼抚子成长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表人: 2023-12-04 浏览量:1702
 

    佛陀为倡导正信和规范僧团,制定了许多戒条,要求僧尼持戒奉行。同样,佛陀本着慈悲宗旨,着眼于开遮持犯的具体情况,而不对戒条生搬硬套。《戒律杂事》(第三十一卷)就载有一则佛陀对妇女、儿童格外关怀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古印度侨萨罗国室罗伐城有一位名叫芨多的比丘尼,平常戒行清净,但她不知道自己出家前已怀身孕。当她觉察怀孕时,心里非常难过,也很矛盾,然而她仍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取名迦摄波。佛陀及弟子们并未因此对她歧视,而是给予她同情。但她本人却陷入了持守戒律和善待自己亲生儿子的重重矛盾之中。

    按戒律规定,“比丘尼不许触摸男性”,所以她看着儿子哭啼也不去抚摸和怀抱。佛陀得知这一情况后,叫人告诉尼众:“自己的小孩应该抱,也应该抚养他成人,这并没有什么过失。”尼众听到佛陀的开示后非常高兴,迦摄波得到了母爱,幸福地笑了。

    天渐渐黑了,芨多考虑到“比丘尼不得与男性同一室宿”的戒条,就在儿子入睡后把他单独放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孩子离开了母亲,夜里总是啼哭不止。佛陀得知后,认为这属于僧团内部很特殊而又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按律仪通过严肃的“羯磨”方法(即必须由具备一定条件的、一定范围内的僧尼,通过类似会议讨论的形式)共同决定。于是佛陀开示说:“芨多尼应该向僧伽乞求与子同室宿的羯磨”,并就具体做法作了说明。于是僧伽应芨多的请求聚集—起,由芨多面对上座长老,席地合十,把自己的特殊情况和要求清清楚楚地连说三遍,然后离开会场;与会者推出一个能作“羯磨”的比丘尼,把会议应该商议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建议,有条有理地向大家作出说明;然后由说明人征求大家的意见——允准芨多与儿子同室宿的可以默然不语,不允准的可以发言表示反对。结果,与会者一致默然允准了芨多的请求。当佛陀得知羯磨的结果后,当即表示:“与子同室宿的羯磨完了,应该与子同室而宿,再用不着丝毫疑惑”。于是迦摄波夜晚又可以在母亲的怀抱中入睡了。

    但芨多是和其他比丘尼同一僧舍居住,又形成了多名比丘尼与男孩同居一室的情况。佛陀得知后又开示说:“那个有小孩的比丘尼经过羯磨,应该与儿子同住一室,其余的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于是母子单独居住在一间僧舍里。芨多就这样将她的儿子抚养成人。僧尼和周围群众没有歧视他们,芨多也照样过着比丘尼的出家生活,迦摄波和其他儿童一样,得到母爱和温暖,在佛教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直到迦摄波长大了,佛陀才开示:“比丘尼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就不应该同室而宿,应该按照戒律的规定去奉持。”

    这个故事说明,佛陀对四众弟子规定了不同的戒律,四众弟子都应该认真地清净持守,清净持戒是佛法得以常住世间的根源之一。同样,戒条不是教条,遇到特殊情况,佛陀自己也本着佛教的宗旨做出了灵活的处理。世事在发展,在变化。“诸行无常”,是佛教的至理明言。佛陀的垂范启示我们:佛教的根本教理教义,必须严格奉持,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阐述或局部调整,也是“严于奉持”的必然内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