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殡葬文化
- 宗教文化
过斋堂——僧人用斋饭的称谓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表人: 2023-12-04 浏览量:1765
过斋堂即是用斋饭,与一般用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用斋时出家人要身穿法衣、念经、供佛;要进行观想,不能喧哗作响;早斋比较早,午斋必须在12点以前用毕(因佛教界有过午不食的传统);素食。
汉传佛教寺庙用餐的场所一般称为“五观堂”。这是因为佛教将用餐视为“功课”。
《金刚经》云:“而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在此之后,世尊就在入定后开始说法了。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乞食是一项很庄严的活动,释迦牟尼在“食时”是要著法衣的。这个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故过斋堂必须著法衣,正襟危坐、念经、供佛。用斋时,不允许发出任何声响,包括筷子、碗的碰撞声、口中咂咂作响、大声喧哗、交头接耳等。如若添饭、添菜、加汤,不必起座,可随时向当天的值日服务人员(称为“行堂”)做手势,多少都有一定的信号。
我国古代有“食不言,寝不语”的习俗,现在仅存于寺庙之中。那么,吃饭不说话,是不是很没意思呢?不是的。佛教提倡“知恩报恩”,在用斋的过程中,要求佛教徒要做5种观想(又称“食时五观”)。一是观计功多少,即计量粮食、蔬菜从种到收需要付出多少劳动,收获舂米、淘汰炊煮又要多少人的操心与劳动;农民耕种后为国家、人民做贡献,奉献出自己的收获,得到利益的人应心存感激。二是思忖自己的德行与奉献,坐禅诵经是否精进。三是防止心念的“三过”,见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如不知惭愧,则堕三恶道。四是饭食仅是治疗饥饿的良药,不应起贪念。五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食必有量,多食至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