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其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中,不仅有着尊生贵生养生的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与经验,值得深入挖掘、研究与整理。
道教养生理念的理论基础——尊生贵生 生道合一
道教是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最为可贵。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就是努力养护自己的生命。
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融会于道祖老子观生、修生、存生、保生、贵生、爱生的思想理念中:
观生即明道,就是考察人对生命的认识是否与道相一致;
修生即修道,就是通常所说的性命双修;
存生,就是把生命与道融为一体;
保生,就是保护好已有的与道相通的生命;
贵生,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爱生,就是热爱生命,与道同享。
在《道德经》中,体现“ 尊生贵生 ”思想的论述很多。譬如,《道德经》中所提到的“ 摄生 ”、“ 贵身”、“自爱 ”等概念,都蕴含了“尊生贵生”的思想。《道德经》不讳言自己探讨和研究的是一种“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老子发出了一连串的反思与追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鲜明地表明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于声名、货利等身外之物的鄙夷。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道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不仅高度重视养生之道,还把“帝王之功 ”、“圣人之事”排除在养生之道之外。他说:“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道教生命观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主张“生道合一”。在道教看来,修道者将炼养与大道相结合,就能超越生死之限。凡是热爱自己生命又关怀他人生命、并进而泛爱万物生命的人,便会与大道相通,便会 “ 死而不亡 ” ,使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
道教“生道合一”的理念来自于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长生久视”理念,其真义在于求尽其天年,“死而不 ”,而不是永远不死。实际上,他站在生命本质的立场上,对生死问题看得很透,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永恒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在老子看来,如果一个人明道了,认识了生命的本质,就能够生道合一,也就不存在什么生死问题了。
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对于生命的超然认识,也就把握了生命的真谛,就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就能真正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真正消除对于疾病的敌视,活得潇洒,活得轻松,就不会去做什么“以其生生之厚”的事了。
当然,生死抱一,不代表就不去求得长生。因为,自古及今,真正“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的只是少数人。所以,一个人要想实现“无疾而终”,还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生命的炼养之道。
《道德经》以及其他道教经典中关于“尊生贵生、生道合一”的论述,既体现了道教的根本精神,也洋溢着道教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这些论述,虽然都有各自丰富的内涵,但又彼此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道教特殊的生命理论,即“尊生贵生、生道合一”的思想体系。
道教“尊生贵生、生道合一”的思想,是道教养生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出发点。因为只有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才会有养生概念的提出,也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养生经验与理念的积累。所以说,道教“尊生贵生、生道合一”的思想,是道教养生理念最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
道教养生理念的根本原则——归根复命 法乎自然
由于道教的根本精神是“尊生贵生、生道合一”,因此,在道教的教义教规和思想文化中,就蕴含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养生理念。那么,在道教养生理念中,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在于“归根复命、法乎自然”。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天地人乃至万物,皆须法道,而道又法自然。养生当然不例外,也应以道为法,以自然为法。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老子的观点,万物的产生是因为道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而万物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远离了道。因此要认识道、实践道,就要循着道向前发展的方向反向而行,才能接近道、回归道。这就是老子归根复命的哲学主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
毫无疑问,万物归根复命的结果,就是回复到万物最初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自然的状态。老子的养生理念,正是依据“归根复命、法乎自然”这一根本原则展开的。他强调,人们对身体的炼养,必须要遵循自然之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清静无为,清心怡养性情;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这些原则表明,道教养生是以自然之道为本的。
道教养生为何要完全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呢?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加以说明,这就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属于自然界中的小自然者,所以,无论修身还是养性,都离不开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都要在大自然的规律下运行、炼养。
婴儿是一个人最初的原始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却困于物欲和名利,逐渐泯灭了天性。那么,对于随着成长而不断远离天性的人来说,要养生护生,就要归根复命,法乎自然。那究竟复归到哪里去呢?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他说:“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因为婴儿初生,正像道的最初发展一样,最纯朴、最自然,和自然最接近,和道最接近。儒家的孟子也有大致相似的说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以,道教认为,养生之道,就是归根复命,保持童心,恬然自在,无入而不自得。实际上,当一个人心理健康之后,自然也就能够带动生理的健康。
老子把“归根复命、法乎自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可以说抓住了养生的根本。人类毕竟是自然之子,无论经济与社会如何发展,无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发达,无论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本领如何强大,都始终无法离开自然的襁褓,都必须始终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老子“归根复命、法乎自然”的养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重要启示。这一思想虽然提出了两千年,但仍然闪耀在人类思想的永恒星空,散发着不灭的光芒。正如美国著名生态思想家罗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命与其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并非只是有形的,而且也可以精神性的。作为人类心智的一个必要条件,自然不但允许这种连续性,而且还促进它的发展。”
道教养生理念的实践方式——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道教养生理念的根本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落实呢?或者说,人如何才能拒绝内心的欲望和外界的诱惑,回到如同婴儿一样的自然状态?
老子是一个对人心有着深刻透彻理解的思想大师,他也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道德经》第十章中,他问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分析老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就会发现,第一个问题“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讲的是形体与灵魂的统一问题。作为生命个体,要养护生命,就要保持形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统一。第二个问题“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讲的是内气和顺问题。俗话说,内不足者必外张。作为生命个体,要养护生命,就要保持内气和顺,达到如婴儿般纯真的地步。这两句话虽然是以问话的形式出现的,但又包含了正面的回答。即:专守先天元气,像婴儿赤子一样,保持天真柔和的本性,就能做到魂魄归位,身心和谐,形神不离,混沌合一。身心和谐,形神俱妙,不仅奠定了道教形神观的基础,也奠定了道教修炼养生学说的基础。
如何实现“身心和谐,形神俱妙”?《道德经》也提出了实践的路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外部世界中,那么其精神的家园就会困顿、荒芜。素、朴,都是指生命的本然,归于其本,才能保持其全。归根复命落实在生活中,就是见素抱朴;要实现见素抱朴,就要求人的内心少私寡欲。一个人欲望过旺,与“朴”距离就会拉大;私念太盛,同“素”就会背道而驰。也就是说,人一旦与“抱一”、“抱朴”的状态发生疏离,生命就会趋于混乱无序。在当代社会里,随着物质生产的飞速发展与日益丰富,人们的追求难免偏于物质财富的享受。但是,如果一个人欲望太盛,将个人私利的满足置于一切之前,不说对于社会和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仅从对个体生命的影响看,负面作用也是很大的。个人的私利、私念、私欲,常常导致人们主观与客观落差扩大,从而常常使人内心煎熬,身心疲惫,不要说养生,就是想获得起码的健康都难。
当然,《道德经》并不提倡完全禁欲,它讲的是少私寡欲,也就是说将人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以不伤生、不伤身为度。这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知足”、“知止”的意思。
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啬”。《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这里所说的“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吝啬,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节约,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本然生命,更多地注重生命的和谐,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不要沉迷于不能自拔的物质享受之中。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 ,也就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
道教的养生理念,十分丰富和深刻,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让人领略生命的价值在于返璞归真。今天,我们要探索适合现代中国人的养生模式,它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应该建立在包括道教养生文化在内的整个传统养生文化的坚实基础之上,并从中寻找返本开新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