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地藏经讲义第三十四卷-4

来源: 发表人: 2023-06-21 浏览量:239
由此可知,这个念不是指的口念,是指的你心上真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也是这个意思,忆是常常想、常常思惟,念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挂念,常常把佛挂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够这样想,当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效法向佛学习,能够学个一分、两分,那就是大利益,那就不堕恶道。佛的行表现在外面就是六波罗蜜,佛喜欢布施,而我们喜欢悭贪,我们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们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弥陀,心里面还留恋娑婆世界,还有深重的情执,这就大错特错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

  这是讲临终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属”,家里没有人信佛,如果遇到有一个信佛的,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号,这个病人听到佛号之后,要觉悟、要忏悔才能除五无间罪。假如这个人听到这一声佛号,没有感觉、没有忏悔的意思,为什么?他生平从来不相信佛法,不肯念佛,那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的利益在此地。他要造五无间罪业,要不要堕无间地狱?还是要堕落。这个念佛对他有没有好处?有大好处,这个大好处不是在这一生起作用,那是他地狱罪业受满之后,再遇到这个殊胜的法缘起作用,所以这个好处在后面。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懂得佛法,造极重的罪业,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他,经过这一提醒他就后悔,他真正生惭愧心、忏悔心,断恶修善;他现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怎么断恶修善?断恶就是善,这一念忏悔就是善,确确实实可以除五无间罪。如果忏悔力量强,他能生天道,可以帮助他生忉利天,可以生到人天来享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然后读了才不至于疑惑,它确实有这个效果。如果是罪业很轻的,罪业当然消除,消除必定生人天。

  青莲法师注解里面,在这一段他注得很多,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缘,我们在这里略略地提一提,特别强调。大家看一百五十面第一行,《览天台十疑论》,这是智者大师的著作,‘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智者大师在《传记》里面,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个话等于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没有两样。初心菩萨,初发心的菩萨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没有得到无生法忍,这一句实在讲是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有得无生法忍,在这个地位要常常亲近佛陀。天台大师这一番的开示,就是劝勉我们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才能够不退转,才能够保住常精进。

  由此可知,真正要想修学成就,我们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后,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后,生在弥勒佛没有出世之前,我们见不到佛,幸亏世间还有佛的弟子,这些善知识可以亲近。善知识、好老师也是可遇不可求,有缘遇到了要须常不离,这个很重要。除非你已经开悟,证得无生法忍,那没有关系。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印证完毕他马上就要走,六祖留他住一天,他在曹溪道场住一个晚上,叫‘一宿觉’,他行。我们再看看其他人,有许多人亲近惠能大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亲近一辈子,一直到大师圆寂,才离开这个道场,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有些见性的人,急著赶快离开?那是示现给我们看,有能力去度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紧。有一类的是示现给我们看,劝我们要常常亲近善知识,已经大彻大悟了还要亲近,何况我们没有见性?所以这两种表演代表两种意义。这两种意义要看缘分,如果你有度众生的缘分,你应当去度众,你没有这个缘分,你不能离开老师,在老师面前帮助后学,还有初来的,帮助老师等于说给老师当助教,不离开老师。所以两种示现有两种意思。

  底下一句是《大智度论》上的话,这说得好,‘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这话是佛讲的。具缚凡夫,烦恼没断,你还有见思烦恼,换句话说,你还有是非人我,你还有贪嗔痴慢。在这个境界里面,虽然有大慈悲心,发愿要生在五浊恶世,去救度一些苦难众生,成不成?不成。‘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有什么能力度别人?我们也曾经见到,有一些出家人发心,他不求净土,他发心:我来生还要当法师,我还要到这里来度众生。我们细细观察这个法师,他名闻利养一样都放不下,还是在争权夺利,那正是大论上所讲;他希望来生还到人道里头当法师,来生能不能生到人道?大有问题。真正来生不失人身,我们根据佛在经典里面教诲,至少你的五戒十善要能打八十分才行,你来生可以得人身,不失人身,如果你五戒十善只能打六十分,靠不住,不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的五戒十善有没有八十分的标准,来生得人身才有指望;如果你五戒十善有九十分以上,那你就有决定的把握不失人身。这是我们必须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自己确确实实是个生死业障的凡夫,那就要记住大师在此地的教训,小注第二行,末后这一句所说,‘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十余年来,未尝暂舍’,这就是求自度。这是个学佛的人,平生所学广学多闻,这时候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晓得你所修学的那些法门,到临命终时都派不上用场,你要觉悟得早,把你所修学的统统舍弃,专修净土求愿往生。今天在新加坡希有因缘,在空间讲全世界只有一个,在时间上讲几百年才会有这么一次机会,建立弥陀村、念佛堂,这个机会希有难逢。能在这个地方建立这个道场,你要真正觉悟,万缘放下,进入这个念佛堂老实念佛,那你就作佛去了。这个念佛堂是保送凡夫一生成佛的场所,这一种希有的因缘,不是一般人在一生当中能遇得到的。我们讲经说法,是把这个功德利益讲清楚、讲明白,劝人舍弃六道、舍弃十法界去作佛,讲经说法的目的在此地,劝人作佛。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这个注解很好一开头‘疑云’,大家听了这个话会有疑惑,‘无间业重,何得一人称一佛名,即得销灭耶’,确确实实是能够叫人怀疑。我们从这个经一直讲到此地,诸位就了解,能够灭罪是你念头转,罪就灭了,念头不转,那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注解里面,一百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后这一句,《华严经》上说的。‘《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与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这个利益在此地。换句话说,还是要堕,善知识提醒你,你自己要觉悟、要回头,这时候的觉悟,就是跟到善知识一心称念,这是真忏悔。最后一念你心里面是佛,没有其他的,万缘放下,一心称念,行!这灭罪。如果称念阿弥陀佛,劝他往生,这一生造五无间罪业也能往生,这大善。为什么一生造极重的罪业,临终念阿弥陀佛还能往生?佛在经上常讲,人死了之后去投胎、去受生,是业力在主宰。业力,你一生造作的有善业、有恶业,哪一个恶业主宰你去投胎?强者先牵。你阿赖耶识里头无量无边的业力,哪一个力量最强,牵著你先去投生。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你念阿弥陀佛的力量最强,那不就是先到极乐世界去投生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可是善知善友来助念,帮你念佛,你不理会,你还是贪图世间的享受,还是放不下恩怨,那就没法子,你就到恶道去了。

  人死了以后,到哪一道去就在最后一念,最后这一念谁能有把握?确实没有把握,所以人临终这是真正大事,你死了以后往哪里去?你怎么个去法?这是大事。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在一生当中要修善、要修福、要积功累德,做这些好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临终的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临终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不颠倒,临终有善知识帮助,这大福报。如果没有福报的人,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神智不清,这就很麻烦!纵遇到善知识也不行,他神智不清,迷惑颠倒决定堕恶道。所以这是要有条件的,灭罪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具足行,跟经上讲的没有两样。

  第一个条件就是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第二个是遇到善友的提醒,提示他,这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他听到善友的提示,立刻就能忏悔,就能放下一切跟著善友念佛求生,他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善友提示他,他要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半信半疑就坏了,那他的利益不在现前,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在以后,这一生当中还是随业流转,很可怕的事。这个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谁都不能够逃过,所以聪明人这一生当中,要为这个时刻打算。我们生前受一些苦难无所谓,时间短,这一刻要是有了差错,你一堕恶道,那个受苦的时间可就长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要在现前生活当中认真去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什么是德?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万不要把造作罪业当作功德,那你就是地狱,那就去定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明了,才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度,这一生当中才不会空过。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