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般若篇——净土篇11

来源: 发表人: 2023-06-25 浏览量:247
◎我们尽管用真诚心待人,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这是菩萨道。忘恩负义,以怨报怨,这是恶道众生,在六道里头还不是三善道,是三恶道。用妄心就堕恶道,六道都是恶道,用真心就超凡入圣。所以我们不管别人用什么心对我们,他用的是妄心,甚至于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都欢欢喜喜接受,依旧以真诚心对他。为什么?我要做佛,要高品位往生;他不要作佛,他要搞三恶道。这就是我平常讲的死生事大,死了以后十法界摆在面前,我们选择哪一道,这个重要。我选择的是佛菩萨道,他们依旧还搞六道,他搞他的,我走我的。不能因为他冤枉我们、陷害我们,我们就报复,这个思想、行为,他搞三恶道,我也跟他后头也堕三恶道,这叫愚人。(净空法师)

  ◎心里面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就脱离了。脱离不是说离开这个环境,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你逃避这个世间,那个错误了,而是世间即出世间。我们在吃饭,吃饭脱离了。世间人吃饭,对于饮食分别执著,那是染,那是迷,过的是迷邪染的生活,吃饭还是与迷邪染相应,这就是搞六道,这就是搞三恶道,这是业道苦。吃饭怎么出离?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什么都好吃,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滋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吃饭里面脱离六道。穿衣里面,就是日常生活点点滴滴,跟大家过的生活没有两样,一个是过六道的生活,一个是出离的生活;一个是有分别执著,一个是没有分别执著;一个心不清净,一个心极清净。能够永远保持清净心,永远不生分别执著,那就“永不再历”,你不会走回头路了,永远出离恶道。六道都是恶道,从妄想分别执著回头,从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回头,回头就脱离六道。(净空法师)

  ◎事实真相总归结,《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的,“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就是你能得、所得都是空的,总归结到后头——不可得。如果把这个事、理都搞清楚了,你的心怎么会不定?于不可得当中求得,那是妄想,不是事实!知道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那干净了,什么妄念都没有了,道理在此地。佛是最透彻的,这个关,众生最难突破。你真要透彻了,确确实实一念不生,这样人就永远在禅定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定。什么叫定?不起一念就是定,就是禅定。禅定并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一切时、一切处,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禅定。(净空法师)

  ◎六根的能力,原本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呢?它是性门,虚空法界是性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诸佛的刹土,众生的法界,全是心现、识变,心识的能力,原本就是这么大。现在这个能力为什么失掉了呢?佛跟我们讲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妄想、执著是障碍,在佛法叫二障,妄想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你能把这两种障碍突破了,把这两种障碍消除了、放下了,你的能力就恢复了,有什么奇怪!(净空法师)

  ◎世间的事,他听到了、看到了,他就想说,就要发表意见。实在讲,什么意见,发表的全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哪有话好说。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自然不被境界所转,而境界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才叫智慧。还要发表意见,可见得他还是染著于这些境界。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自以为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没有“自以为是”的观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觉悟的人。迷人自以为是,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过失都在别人。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净空法师)

  ◎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说别人的过失,找别人的毛病。“于他人过失不生分别”,不要看,也不要说,果然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恭喜你了,你的业障消除了。(净空法师)

  ◎我们平时看到恶人、恶事不要批评,因为自己慧眼未开,不能辨别善恶的真假。你看是恶的,也许是善的。(净空法师)(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你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虽能辨别,决定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落到意识里去了。所以诸佛菩萨没有怨恨人的,纵然是恶人恶事障道,佛菩萨也视之自然,不会起一念心,为什么?佛菩萨希望恶人早一天觉悟。恶人也有佛性,佛菩萨对他也很尊敬。有意无意得罪恶人,会招来不如意的果报,修行人在菩提道上魔障就多。魔障在哪里?就是你得罪的那些人与事,他反弹过来的阻力就是魔障。你得罪人少魔障就少,得罪人多魔障就多。(净空法师)

  ◎持戒的人,决定不见世间过。自己起心动念,样样如法,样样合理,绝不起心动念,去看别人的过失,去批评别人,没有这个意念,除非别人向你请教,你帮他纠正错误,这个可以,他要没有向你请教,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这个社会、世界就清净了。所以真正持戒人,他们的生活是在净土里头。你天天要去看报纸、看新闻,要去接触,到处去找,你的心怎么能静?你怎么定得下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何修学净戒?这一点要紧。(净空法师)

  ◎我们很可怜,只见他人过,不见自己过,所以我们的前途每况愈下。见他人过,免不了要“讪谤”,贡高自满,这造业;不见自己过,自己过失永远改不掉,不但改不掉,天天在增长,这怎么得了!会修行的人,看到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自己看不到自己过,看到别人过就是自己过,自己想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我有这个过失赶快改正,没有这个过失,勉励自己不犯这个过失。所以我们在《华严》上看到,真正修行人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菩萨,都是自己的善知识,善财是这样成就的。善财这个理念有没有错?是不是所谓“阿Q精神”?决定不是的。为什么说不是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心是佛,佛所现的,“唯识所变”,识是菩萨,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是佛菩萨,他给我们做种种示现,帮助我们断种种烦恼,成就我们种种德行。可惜我们读《华严》没有学到,你要学到了,你就是善财,你要学到了,你也跟善财一样,一生圆满成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说我是人,他也是人,我看他没什么了不起,这个样子你学佛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成就的人,肯定自己一个人是凡夫,除自己一个人之外,统统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示现,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是妄语。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乃至于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现象统统都是诸佛如来慈悲示现度化我的,我们能够用这种心态来学,这是真正大乘学人。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自他一体。所以佛在经上常讲“欲度众生,先度自己”,实在讲度自己就是度众生,自己真正做出来,做出个好样子来。我们看到众生觉,想到自己有没有觉,看到众生迷,想到自己有没有迷,回头回得快,所谓回光返照,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净空法师)

  ◎佛法里面六和敬,“口和无诤”,要有争论,这就不是佛法了。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没有争论?为什么有争论?烦恼习气没有放下,烦恼习气放下了就“无诤”。高僧大德在接众(接触大众)都有这样的修养,他的心地真正是平和。我们佛法当中常讲“随缘而不攀缘”,境界有顺境有逆境,人缘有善缘也有恶缘,顺逆善恶怎么样摆平,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到家了,他确实摆平,那是什么?你争我不争,你争我让。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心是定的,我们常讲定生慧,不但生慧,定功深的人几乎都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为什么喜欢争?你为什么放不下?与你过去生中的习气有关系。他心里头愤愤不平,你不能跟他辩论,这辩论我们世俗间常讲愈描愈黑,只有忍让,他将来的因果,老和尚看得清清楚楚。看他堕地狱,你不拉他一把吗?拉不动,不能拉,愈拉他陷得愈深。所以真正善知识帮助你是慈悲,不帮助你还是慈悲,他有他的道理在。他所用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所谓是善巧方便,这我们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确实有善巧。换句话说,你就是堕地狱,他也希望你堕得轻一点,绝对不会害得你堕更严重的地狱,他不会的,这才叫真正的慈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消业消得最快了,不是消他的业,消自己的业。你看到这人作恶多端,不要去责怪他,不要把他的这些恶行放在自己心上,更不可以挂在口上,若无其事,消自己的罪业。厚待别人,特别是冤亲债主,要厚待他,这是大慈大悲,累劫冤亲冤冤相报这样就化解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一片祥和,一片慈悲,哪里会有争论?那我们没有办法,遇到不平真的是会起争论,这就是说修行没功夫,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造成烦恼习气时时刻刻起现行。最可贵的就是明理,改过自新,那才是真正学以致用,我们得到佛法真实利益了。(净空法师)

  ◎无量无边的菩萨行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六度),你就晓得任何一类,都包括其它各类。一类里面,一个意、一字、一句也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它能够圆满融摄?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一体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事实真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能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当然就定了。所以看到众生造罪业、造过失,生怜悯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责备。责备的时候,自己也生烦恼,给别人也添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用怜悯、慈悲、善巧、方便,帮助人回头是岸,改过自新。这个就是一法里头摄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净空法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