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般若篇——净土篇16

来源: 发表人: 2023-06-25 浏览量:197
◎一切境界相皆是幻象,不是真相,愚人迷在其中,以为真实,觉悟之人,可从现象冷静观察。去年已过去,永远不再回来;上个月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上个星期已过,永远不再回来;昨天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前一个小时已过,永远不再回来;前一分钟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前一秒钟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诸位若从此处冷静观察,便知这些现象到底是真是假,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此就能体会得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六根所接触的,实在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幻象。“三心不可得”,就是能生的念头不可得,所生的法相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就“不异”,不异即没有两样。一切法大至世界,小至微尘,“不一不异”之理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经论里讲的,心法、色法,相宗说的唯识、法相,“不一不异”全都包括了。因此,懂得“不一不异”,就懂得《金刚经》所讲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是一,不是二,诸法一如,所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经上讲的“是法平等”就是这个意思。如是而知是正知,如是见解是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与大菩萨们的见解、认知,完全没有错误。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所以见不到,也不晓得事实真相。佛为我们说明,我们听了似乎有一点明白,似乎懂得一点。佛教导我们如何亲证这个境界,必须“离念”、“离相”。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的道理就是“体性空寂,诸法缘生”。果然做到了离四相、离四见,就契入诸佛亲证的无我法境界。佛在《金刚经》上说明修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证“无我法”。离相离见,即是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即入诸佛位。“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随心应量”,如果我们对于佛的这些话能了解,能体会,就知道所有一切现象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想些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众生心想变现的,想善事,造善业,境界一定善;想恶事,造恶业,变现的境界自然就恶。六道里,三善道、三恶道,乃至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没有一样不是从心想生,所以法相唯识宗说,唯“识”是真的,现“相”是虚妄的。“识”是念头,“相”是事相。我们于此事理能理解、能肯定、能依教奉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果报自然殊胜,幸福美满。果然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改造命运,改造体质,改造生活环境(即改造风水),都在自己一念之间。我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就是性德的流露。从自性变现的境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契入诸佛境界不是一桩难事。读佛经懂得道理,懂得事实真相,依教修行,没有一人不能成就的。因此,佛教人要相信“业”,不要相信“命”。(净空法师)

 ◎“心性”就是宇宙的本体,生命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一桩事,如果我们想研究、探讨,是决定办不到的,因为它没有相。没有“相”就不能用眼见;没有“音声”,也不能用耳听;没有“实体”,我们也无法接触得到。所以,佛说心性的真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不能想,垃圾装得太多,都堵死了。正是佛在《华严》上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的意思。经上又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可以涵盖所有一切现象,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佛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前一切现象,就是这种生灭相续的现象(连续相),不是真的。不但色法是相续相,心里的妄想也是相续相。要是认为一切现象是真的有,还在里面打妄想,想占有,想得到,则是自讨苦恼。了解这些事实,哪有放不下的,一放下就身心自在,真是快乐无比!修学的障碍就没有了。“一切法了不可得”是真的。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烦恼就是“放下”。在这些幻象里、梦境里,随缘度日,因因果果,无量因缘,愈看愈清楚,愈观察愈明白,这就是智慧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用这种态度处世,再好不过了。能在随顺里成就自己的戒定慧,这就是功德。(净空法师)

  ◎“阴骘”就是我们做一切好事不必让人知道,不需要让社会大众表扬,一表扬所做的功德就报销了。做种种好事不让人知道,这就是“阴德”。现代人做一点好事巴不得社会大众都知道,都来表扬他,做坏事又怕人知道,所以他的罪恶就累积在那里。善的因很快就报掉,恶的因永远潜伏在那里,将来恶报不堪设想。佛菩萨教我们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所做的坏事、恶事,赶快希望人家都知道,这叫“发露忏悔”。你的恶行大家知道了,都责备你,这一责备就报掉了,所以希望我们的恶业赶快报掉,善业累积在那里,往后的善报就厚,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作法。(净空法师)

  ◎修福能不着相,就是修慧,由此可知,福慧可以双修。福慧本来就不离的,福在慧中,慧在福中,福慧是一桩事。如果着相,就只有福,没有慧,而这种福就是有漏的福报。“有漏”就是修福的心不清净,修福的心有烦恼,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教导菩萨要“离相修福”。这正是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净空法师)(说明:参看“三轮体空……”一段)

  ◎只要如理如法去修学,所求的东西自然得到。如果不求,得到的反而大了,大到连你自己都无法想象。为什么?福德变成功德了,所以佛教我们一切放下。心里还有分别有希求所得的就是福德。(净空法师)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为万法皆空,所以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因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导我们“而生其心”。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事实真相,不可违背因果。(净空法师)(万缘放下,不执著;做好人,随缘办好事;老实念佛)

  ◎要随缘。没有这个缘不做,有这个缘就做,你才做得自在,做得心安。心安则理得,理是什么?明心见性。心安就是清净心,就是禅定,因定开慧,你心不安你怎么会明理。(净空法师)

  ◎世间事遇到了,我们做,就是修福。做事的时候不要怕吃亏,多做是多修福,这有什么不好?做的时候不要执著,不要放在心上,心里面一点痕迹都不留,如《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才是真正的福报,就把福德变成功德了。如果心里常常想:“我已经做了多少事情。” 这就是世间法,是有漏的福报,得的果报很小。(净空法师)

  ◎一个人真正没有得失心时,才真正懂得佛法讲的解脱、自在。有得有失决定不自在,心里有牵挂,当然就有忧虑,有忧虑,当然就有烦恼、有痛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念头时,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乐。离苦得乐是真乐,普通人无法体会,无法想象,因为从来没有经验过。不但这一生没有经验过,生生世世都没有经验过。一定要做,做了之后才晓得。(净空法师)

  ◎“好事不如无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学佛,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点点意见,这样才如法。所谓“如法”,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的正念。念佛人就是保持这句佛号不夹杂、不间断。财是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不可能发财。如果命里没有财,而你有方法发财,释迦牟尼佛也会拜你为老师,因为他没有办法做到,你却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勫、打破。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定律,这事我们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在一生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谁定的?自己定的。这一生多财,是因为过去多修了财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多修了法布施,这些是这一生得的果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么,这一生所享受的果报即是;想知道来世果报怎样,今生作了些什么就是来生果报之因。命中注定的灾难,可不可以幸免?答案是肯定的,决定可以消灾免难。所以,消灾是因为你有灾才消,消灾免难有它的理论与修学方法。灾难之“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是无法消除的。可是业因要形成果报,当中一定要有“缘”,“因”无法消灭,但是“缘”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讲“缘生论”,不讲“因生”而讲“缘生”,就是“缘”我们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恶的果报现前,我们在这一生中必须把恶缘断掉。我们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就是消灾免难、改变命运的具体修学法,也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杜绝恶缘,使恶因没有机会形成恶果。这是合情合理的说法,当然也是事实。可是必须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界,只在这一生把恶缘堵住,使恶的因不起现行,来生能不能再一次地把恶缘消除?要是没有把握,恶业的果报还是有可能会遇到,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何况果报通三世,未离三界,决定不能避免。要想永远断绝恶业的果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对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净空法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