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儿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比如: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着,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嘛!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要是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增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这就错了。
◎一切众生本性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著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我们下手的最好之处便是《金刚经》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从文字般若进入实相般若下手之处,我们只有从这儿下手才对。小孩子吹的肥皂泡,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几十个泡来,五颜六色的,很好看,但是请问谁认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钱一样放到保险柜里去的?因为它马上就破灭了嘛!是不是?这是最好的比方!其实,功名、富贵、妻子儿女……种种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坏灭的!因此你有什么可执著的?啊!你抢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实,这个肥皂泡不抢也是要破灭的。泡如人的身影,没有实际!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分别的、可执著的、可计较的、可留恋的了,道理就是这样!但是大家就是过不去,“看得破,忍不过!” 说起来都很高明,遇见了实际问题却很难。老实说,我们只有勤劳,只有常常提起,用《金刚经》这几句话来时刻提醒自己。有的时候难免就随境所转,当你随境所转的时候,要猛提“如梦幻泡影”,这就在“观照”。我们只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至于《金刚经》深入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还办不到,但是有一个殊胜的方便法,能够起到暗合道妙的作用。一再说过,要真入“诸法实相”是多么的难!只有地上菩萨才有份,但是有一个最殊胜而方便的法,是什么呢?以我们众生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就是以念佛最容易!是殊胜的方便!这就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怎么能达到“无住生心”呢?你越想“无住”,你就越是在“有住”,你一生心就是分别,完全没有一点《金刚经》的味道。但当你是真正在念佛的时候,你念得绵绵密密,念到最后不知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正当这个时候,你什么都放下了,也就“无住”了!但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朗朗现前,这个心是“生”的,不是断灭的,所以既“生心”又“无住”,这就暗合道妙了!这是一个殊胜的方便法。“十方同聚会,各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所以我们就从这能照破、看破这些“有为法”,不为它所束缚,契入“实相般若”,这就“心空”了!也就“及第”了,即当选了!
◎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字: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字,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都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嘛!“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儿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念念合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着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
◎愿“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地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
◎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现在有很多人,他真烧香,真磕头,真祈祷,但要说他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
◎有很多人他虽然是信,不能称为正信。为什么呢?举些例子:有些人说,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后到阴间就多一个元宝,这当然不是正信了;还有人就觉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一些,于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时候舒服一点儿,这是第二种;第三种,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现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种就希望我死后也要得到安乐,我活着时候很安乐、很舒适,死后也求这样;第五为了超度亡灵,自己有个亲属他已经死了,很思念他,那什么办法呢?于是念佛求对亡者有好处。如上种种千门别类的念佛都不是正信,这样念不能往生。最后一种,他就认为自己根器不好,学别的自己都不够,既然学别的都不够,那么只好念佛吧,那么就念佛了。这个也很消极,对于这个佛号功德就信得不够,这种最多也只能够生到边地。这都不是正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