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黄念祖大德开示10

来源: 发表人: 2023-06-25 浏览量:1240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作慧命。《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白这个根本。

  ◎所以《起信论》的三心(注: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襁褓之中,还要人抱着,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重要。

  ◎再要说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凡是修持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四修”的意思:一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和经中的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加其它的,叫做无余修;第三是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第四是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一直修到命终了,我这念才完哪,这叫“四修”。

  ◎“有大福德始念佛”(注:夏莲居老居士《深妙禅偈》中第一句)。第一句就像狮子咆哮,震惊百兽,普告一切轻视净土的人,不要认为斋公斋婆愚夫愚妇都能修净土,就轻视净土,修净的人更不可认为自己根器低下,没有水平修其它法门,没有办法,只好修净土,应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门,你才会念佛啊,所以我们要增加信心。《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你不是在过去的多生多劫里头修了福修了慧,对于这个法门你想暂时听一点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应当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我们应充分自信,这个极殊胜的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了,自己也应该珍重自己。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反坠。真实履践的人,必不肯这样务虚,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禀遵释尊慈教,于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求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四者称为念佛四大秘诀)(说明:参看下文或“说明:……”),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是释尊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实念佛才是一代时教的真传。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蕅益大师的话:三藏十二部经论、一切戒律、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这一句里头,还说一切禅定也在这一句里头。可见这一句佛号具足一切功德,即是总持陀罗尼,所以绝对不要在念这一句之外还要找什么窍门,找什么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扰。

  ◎佛的心遍满一切处,我在念佛,是在佛心里头念,如来悉知悉见,没有一点可以弄虚作假的。再者,我们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遍满一切处,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呀。佛不摄受,我们就被烦恼牵缠,念不了佛。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于是使得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暗自在转化变换,所以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器界是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尘。这些东西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暗地就转变了。这就比自己身心随着自心与他佛的互感而起变化难懂很多。应知自心与外物也不是二。《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唯识枢要》云:“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都是说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万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变,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别人和你是怨憎会,你念来念去那人就变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们要知道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只是消极自了。一个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这一切没有不可转换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对了。那为什么他老跟你作对呀?因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对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会潜移默运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就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得道之人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念佛最重要是“净念相继”,若不连贯怎么能相继。“心不应口”,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对我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呀,或者惦记买部彩电。你多盘算这些事,心口怎能相应。至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念佛时杂念纷飞,不知从何处来这么多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排除。这不用担忧,这是念佛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纷飞,听我念佛分明”,这是要诀。关键是提起这一句佛号。

  ◎“声不摄念”。“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做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之处在于自听。

  ◎“恳切绵密”。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恳切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在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稀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净土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念佛往生就不是这样了,谁都可以念。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自己不肯念。烦恼一来,人就不肯念了。生气、着急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它打你的闲岔。其实烦恼中照旧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绵绵密密、恳恳切切地念下去,自然会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