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黄念祖大德开示17

来源: 发表人: 2023-06-25 浏览量:1118
◎《圆觉经》里开示得最好:“末世众生”,现在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那个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著于二乘境界。他“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有好多尘劳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他所主张的是梵行啊。“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这不是善知识啊!他是“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啊,但是他的主张——见,所以这个见很重要,正知正见,知见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求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觉经·普觉品》劝大家啊:“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 叫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啊,连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啊。怎么供养?怎么恭敬呢?首先要如教奉行。不是说你要拿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的礼敬,是要如教奉行啊。善知识难遇难求,现在你得到了,对善知识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这样就良医束手啊。良医真是良医啊,但是他束手,他没有办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能相信,“信而能行”啊。所以这个甚难甚难哪!

  ◎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着,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着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着力,况于临终时自云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 又《净语》云:“念佛即是自心现。” 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但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注: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该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你这又是错误!这里所谓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往生的目的,这样,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当了。要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你对于这娑婆无所留恋哪。如果你很留恋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啊。所以这一切合在一起的话,就是我们要好好地有信有愿,而且很好地念经念佛。真正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的,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啊!“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汉。” 我们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信净土法门,实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们既然多劫修行,为什么现在仍堕轮回,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就因为多劫的生死根本极难拔除,所以我们今生要奋发大志,决定在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来生死根本。这是冲天的大志,是多劫以来空前的壮举,是真要自觉觉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就像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你(业力)死我(真心)活的战斗,要用真刀真枪,不再是表演戏台上的花拳绣腿。所以要拚这一生当个呆汉,不做卖弄聪明的人,他们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结交权贵,盗名欺世,不惜用尽种种机关,到头来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实欲同众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这些行径,任凭举世之人都说自己是个呆汉而无悔。

  ◎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嗔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是偶然的,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 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 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人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人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人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蹉跎,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 愿共勉之。 (本篇内容主要摘录自邱忠谋居士所辑《净业导》一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