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很有修行,但临终时还要遭病或意外,这可以说是“定业难转”,也可以看作是“乘愿还业”。有人会说:“他那么有修行,难道不能以修行之力克服业力吗?” 我可以说,就是有修行,才会遇此苦难挫折,这正是他修行的功德,使事情在这一次就解决了。(广钦老和尚)
◎菩萨的度化众生是没有色相的,都是在默默之中,自自然然地感化。至于众生能不能受到菩萨的度化,就端看众生能否真实信愿皈依。因为菩萨有慈悲度众生的“因”,而众生要有接受度化的“缘”,因缘和合,这就是所谓的感应道交。(广钦老和尚)
◎将这个色身假壳子看破,悟到我们本来不生不灭的佛性,才永远自在解脱。(广钦老和尚)
◎念佛,利益众人,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为众人,这样就是没有慈悲心,再怎么修也修不起来,以后会堕下去。(广钦老和尚)
◎佛即心,心即佛,你存个正念就是佛,存个邪念就是魔,生一清净念就是佛,生一染污念就是魔,就看你生什么念,若你能自净其心,这才是真正佛呢!(宣化上人)
◎佛与魔的区别,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遇到这些境界不放在心上,统统是好境界,魔境界也是佛境界。遇到这些境界,譬如说你见佛了,你做梦见佛,你打坐的时候见佛,你念佛的时候见佛。见到佛生欢喜心,自己觉得我很了不起,你看我都见到佛,你们都没有见到佛,那你就坏了,那个佛是魔不是真佛。所以外面没有佛也没有魔,佛跟魔是自己心变的,自己心清净,不受它影响,它是佛境界,如果一受影响,心不清净,那就是魔境界,这是世尊在《楞严》上给我们辨别佛跟魔的一个总原则。所以千万不能起分别执著,一落在分别执著就入了魔境。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你一定会有成就。(净空法师)
◎念佛时常出现各种境界,应该如何对待? 答:《楞严经》上讲,凡是修行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稍稍得力,一定有境界现前。境界现前如何对付?佛教我们一个原则:不要去理会它,就是好境界;要是理会,起分别、执著,这个境界是魔境界,障碍你的清净心。禅宗所说“魔来斩魔,佛来斩佛”,“斩”的意思就是统统不理会,魔来也好,我不理,佛来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就对了。(净空法师)
◎礼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贤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准则。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对众生要恭敬,如同对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实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第二章德遵普贤,明白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大家要努力往这个目标上去提升。(净空法师)
◎你不肯认真修行,你的身体业报是命中注定的。你自己肯发奋,为佛法献身,为一切众生献身,你这个身体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叫乘愿再来。乘愿再来,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再来啊,愿力一发,心一转就把自己的业报身转成愿力的身,这就是乘愿再来,这一念就可以做得到了。身体差不要紧,没有智能也不要紧,一转,佛菩萨的智慧就加持上了。问题是自己肯不肯发心,转业报身为愿力身。(净空法师)
◎誓愿太重要了,是我们真正的动力。誓愿弘深之人,就是“乘愿再来”,不一定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自己的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愿力无法超过业力,这一生就受业力支配。如果发大誓愿,真实誓愿,此誓愿超过业力,现在就是乘愿再来,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来,从相上讲,相貌、体质、精神转变了,想法、看法皆转变了,骨子里业力转变成愿力,不必换身体,就乘愿再来了,愿力再来的身就得自在,决定不受业力主宰,所以得到的是真实的幸福、自在、美满。佛家不讲空话,它有理论、有事实、有方法、有效果。(净空法师)
◎佛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完全是真实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无论处人、处事,无论家庭、事业、朋友,或者是顺境、逆境,一切恩恩怨怨,与前世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我们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够再进一步修学佛法就不难获得“清净心”。如果有缘遇到净宗法门,以清净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乱”,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关键就看世人有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学净宗法门,这也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能深信“因缘果报”,可以说是修学佛法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应该要鼓励的。世界众生是无量因缘的相续相,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因果相续,离开因果,实无一法可得。我们明了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万法无常”、“万法一如”、“一切法,相有,体空,了不可得”。我们所见到的相,都是因果的相续相,相续相能持续多久,决定于因缘,因缘相续,果报就相续。一切法没有“断灭相”,只有“相续相”,只有“变化相”,这才与自性性体相应,因为“体”是永恒不生不灭的,因此它所现的“相”也是不会消失的,“相”只有转变,不会消灭。十法界的相没有了,一真法界的相就会现前。我们学佛,所愿、所求的是什么?如果根性利,环境的障缘少,有善师,有良友,应当从“广学多闻”下手。如其不然,反而不如在这一生中,决定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做广学多闻功夫为妥当,然后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足大愿。凡夫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实在是由“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而产生的幻相”。这就是“缘起性空”,业因果报就是“缘起”,所以它的真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经上常以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来做比喻,这个比喻非常之好,与事实真相很接近。真正了达六道与十界的事实真相,了解这些现象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种现象乃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因此,诸佛菩萨的应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是诸佛菩萨应世的真相。我们能体会到,就应当认真地学习,先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再把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如诸佛菩萨应世一般,那就是“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要在会转,会转就是会修,就是真修,无上菩提之果决定能证。(净空法师)
◎一切境界相皆是幻象,不是真相,愚人迷在其中,以为真实,觉悟之人,可从现象冷静观察。去年已过去,永远不再回来;上个月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上个星期已过,永远不再回来;昨天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前一个小时已过,永远不再回来;前一分钟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前一秒钟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诸位若从此处冷静观察,便知这些现象到底是真是假,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此就能体会得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六根所接触的,实在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幻象。“三心不可得”,就是能生的念头不可得,所生的法相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就“不异”,不异即没有两样。一切法大至世界,小至微尘,“不一不异”之理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经论里讲的,心法、色法,相宗说的唯识、法相,“不一不异”全都包括了。因此,懂得“不一不异”,就懂得《金刚经》所讲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是一,不是二,诸法一如,所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经上讲的“是法平等”就是这个意思。如是而知是正知,如是见解是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与大菩萨们的见解、认知,完全没有错误。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所以见不到,也不晓得事实真相。佛为我们说明,我们听了似乎有一点明白,似乎懂得一点。佛教导我们如何亲证这个境界,必须“离念”、“离相”。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的道理就是“体性空寂,诸法缘生”。果然做到了离四相、离四见,就契入诸佛亲证的无我法境界。佛在《金刚经》上说明修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证“无我法”。离相离见,即是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即入诸佛位。“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随心应量”,如果我们对于佛的这些话能了解,能体会,就知道所有一切现象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想些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众生心想变现的,想善事,造善业,境界一定善;想恶事,造恶业,变现的境界自然就恶。六道里,三善道、三恶道,乃至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没有一样不是从心想生,所以法相唯识宗说,唯“识”是真的,现“相”是虚妄的。“识”是念头,“相”是事相。我们于此事理能理解、能肯定、能依教奉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果报自然殊胜,幸福美满。果然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改造命运,改造体质,改造生活环境(即改造风水),都在自己一念之间。我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就是性德的流露。从自性变现的境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契入诸佛境界不是一桩难事。读佛经懂得道理,懂得事实真相,依教修行,没有一人不能成就的。因此,佛教人要相信“业”,不要相信“命”。(净空法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