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继,即是“生其心”。(黄念祖居士)
◎名必有相,例如说茶杯,大家一听到,心里就有个茶杯的印象。眼前的境界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如自己作得了主,即可变现出一切全是好的境界,自己心中无种子,哪里会变得出来?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平了。看到恶人,亦是心里变现出来的。学佛之后才知道心即境、境即心,最要紧的是转自己心里的境界,心染污找净土哪里找得到?念佛不明白佛法的道理,用分别心、染污心念佛,不能往生,因心与净土不能相应故。我们执持名号一心念佛的时候,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起了,这个时候精神意志完全集中,能够把烦恼伏住。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能把烦恼伏住,是觉悟了。伏心是定,用念佛的方法把烦恼伏住,伏久了就生智慧,智慧慢慢开了。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你念的佛号跟念佛号的心与自性觉相应。自性觉很难懂,与自性弥陀相应,或者说得更清楚、更明了一点,大家更好懂,念念跟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这个好懂,这是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阿弥陀佛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以阿弥陀佛的解行为自己的解行,这明心菩提。(净空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皆为自性所变现,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要往生自己变现的净土,还有什么障碍吗?理论如此,事实上我们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不能达到一念,如果一念回心,决定往生。我们知道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自心本具极乐,所以念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回归到自性,从一切妄想杂念中回到一念。(净空法师)
◎什么是从心地修?一心念佛就是从心地起修。从心上修,是从根本上下手。(净空法师)
◎心里不着相,不分别,所以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定力就是专心,定就是专,不一定要盘腿面壁才是修定。佛法讲,行、住、坐、卧都是定,就是专心,心里没有二念。如果我们行、住、坐、卧都是一句佛号,就得“念佛三昧”,是大定。没有出定、入定之相,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生活都在大定之中,这样才能重重突破。(净空法师)
◎一切境界来了,不要避免,一切随缘,用微密关照,事事物物皆是善知识。要处处想找个舒适的环境,哪里能够找到。纵然能够找到一个清净环境,但心中还有烦恼,患得患失,心随境转,焉能消业求生西方净土。业障要靠自己去消的,佛菩萨没有办法替我们消业。真信切愿持佛名号,那是发菩提心,因为生西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旦生极乐世界,同证不退,佛道可成,众生可度。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恶,“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净空法师)
◎怎样修清净心?修不着相,不着相,心就清净,才真正庄严佛净土。无明烦恼把我们的本性障碍了,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我们有妄念就不平等,妄念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我们有贪、嗔、痴、慢,是污染,这两种障碍都非常严重,《金刚经》专治这两种病,使我们的心恢复清净、平等,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就行了。这个方法,理上我们通达了,事上有困难,因为事上修的确要心很细,粗心大意的人很难,不但要观照,还要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例如,吃一口饭都圆满具足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都圆满具足六波罗蜜。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须懂得这个道理才行。我们换个方法,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用念佛的方法,不必理会微细的六度,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分析,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立即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全都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起心动念之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行了。念佛还有佛力加持,就是不一样,功夫达不到,佛力还给加持。不但阿弥陀佛加持我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加持,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一定要诚心念,一心专念,不能怀疑,不能夹杂,功德就很殊胜。如果念佛中生了疑惑,像平常我们生病,念了几天阿弥陀佛没效果,就想大概要念药师佛,药师佛是管治病的,观音菩萨管消灾的,地藏菩萨管超拔的,一个人分配一个职务,这就是你的心有疑惑、有怀疑,所以念得没有感应,有夹杂就没有感应。一定要专心念,一心念,诚诚恳恳地念,一定得感应,而且感应很快、很显著。我们身体有病痛,不健康,毛病很多,如何把它去掉?修清净心,只要清净心现前,什么病痛都没有,这是真实的。(净空法师)
◎本性绝无虚妄相,缘虑是思想,分别是见解,心性中无此缘虑分别。古德教初学先从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无知,求清净心,不准你有见解有思想,离一切语言文字,长时在定的境界。今人学佛从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见解,乃大错特错,学佛学得再好,只能称作大佛学家,而不能断烦恼、得清净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圣。净宗修学比较特殊,人人可学,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学人把心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心中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没有一点东西,此谓之有净土,有净土必生净土。(净空法师)
◎虽然在大众之中,我们念念是阿弥陀佛,不去想是非人我,不去想名闻利养,不去想五欲六尘,保持清净心。(净空法师)
◎无论什么念头起来,立刻转念阿弥陀佛,久久自然无念,决不能夹杂求一心的念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不但身没有,能思惟想象、起心动念的心也没有,这是事实真相。把幻有不实的东西当作真有,无量无边的苦恼就此而生。若豁然明白,就得大自在,才晓得事实真相,然后我们在这个世间天天玩耍,游戏神通,快快乐乐,永远没有苦,因为我们过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诸佛与大菩萨的生活,提升自己过佛菩萨的日子,不再搞六道轮回。“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知道念与无念是一不是二,就觉了,所以,有念不怕,只怕不觉,觉了就是佛菩萨,不觉即是生死凡夫。众生与佛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净空法师)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而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境也。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用比喻而通晓理。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此说。从上现量、比量与圣言量来看,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确然不虚。(夏莲居居士)
◎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绕。但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处事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未至勿将迎,事已过勿留滞。坦坦荡荡,鉴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或牵于感情,或激于意气,则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循欲即暗,循理则明。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夏莲居居士)
◎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夏莲居居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