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归依佛,觉而不迷

来源: 发表人: 2023-07-01 浏览量:1501
       归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归依僧,净而不染。所以三归依是觉、正、净。以后人家要问你:‘你学佛了,你修行,你修什么?’我们能说得出来,我修‘觉、正、净’。你们学佛,学的什么?我学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无上正等正觉就得到了,这就是成佛。究竟圆满的智慧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要修觉正净才能得到。这是我们学的、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人家要问:‘你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就是佛家讲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门径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活活泼泼,时常变换来使用。可是要记住,目标不能变换,就是觉、正、净的目标不可以变换,方法手段可以常常变换。我们今天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提倡的,‘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所提倡的,我们采取这个方法作为主修。除主修之外,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法门来配合,这叫助修。在助修方面,我们提倡五德,用五德来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五德是孔老夫子所修的。论语说,孔子的学生聚会在一起,大家来说说老师有那几样德行?同学们共同承认的有五德:‘温、良、恭、俭、让’。这是我们中国圣人,我们以他作榜样,以他作标准,我们要学五德。五德是基础的基础,从五德上再奠定三福。

  ‘三福’是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给我们说的。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他们是怎么成佛的?都是从这个基础上修成。因此我们学佛,将来想成佛,当然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这是非常重要课程。

  由三福再进修六和,六和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三福做不到,六和是不可能的。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建立共识。假如我们全世界的人,我们的思想、见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会有争执了。所以佛教育是对于尽虚空扤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建立共识,这个共识实在是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识,我们不是跟著释迦牟尼佛走。所以释迦牟尼佛高明、叫我们佩服。他不牵著我们鼻子走,他叫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发挥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学他的,是开发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这个教学的理念,真正叫人心服口服。

  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说守法,人人培养成一个守法的观念。大家见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会安定繁荣,天下太平自然实现。六和敬里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这个社会上,许多人知道,就是财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这就是财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会有争执了。当然这个财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是真正的修福。因为人的财富绝对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呢?每个人修的福报不一样,每个人修的因不一样。有人种树,他就收果实;有人不种树,他就没有果实收。有收成的要分一点给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给你才行呀!所以这一种事实真相,唯独佛法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劝有福报的人要照顾没有福报的人,同时劝没有福报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来生来世,你的福报跟他一样,甚至还超过他,所以这是本末统统兼顾到了。唯独佛法确实殊胜,能够治天下太平。

  有了三福六和的基础,从这上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佛法,‘戒定慧’三学,这是三乘共学。由此基础再建立大乘佛法,就是‘六度’,菩萨六波罗密。由六波罗密再建立一乘佛法。像‘法华经’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我们修学净宗的同学应知,我们是以孔夫子的五德作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从这个根本上再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佛陀教给我们的,很容易记忆,课目也不甚多,五个科目作为我们的助学。正助双修,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幸福快乐、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祥和的社会,是一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既然认清楚了,又发心拜了老师,就要认真的修学,希望能达到我们教育理想的目标。这是给诸位授受真实的三归依,是归依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之外,还有住持三宝。什么叫住持三宝呢?就是形式上的三宝,形式上佛像是佛宝。佛不在世了,佛像不论是塑造的,或是彩画的,或者是现在照像影印的都好。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不忘本,我们见到佛像,常常想到老师的教诲,纪念老师的恩德。像我们中国人不忘祖先,祖先去我们再远,面貌也不知道,我们还供一个牌位,‘历代祖宗神位’,常常想到祖先,这是不忘本,这是培育厚道,心地厚道。第二个意思是提醒我们见贤思齐,老师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提醒我们归依佛。一看到佛像,我要归依觉,我要觉而不迷。它有这个作用,否则的话什么人会时时提醒你?没有人提醒你。人家提醒你,你还嫌他啰嗦。所以用这一尊佛像提醒我们归依觉。

  ‘经书’,不但看到书本,就想到归依法,我的见解思想要正确。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要一尘不染,要和睦待人,所以住持三宝很有好处。出家人穿著僧服,你受过三归依,看到出家人自然就想到要六根清净。你看到一般人是想不起来的,你看到我这个样子会想起来呀。住持三宝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学佛的同学,在家里设个小佛堂,供养三宝:佛像是佛宝;菩萨像就是僧宝。如我们供养西方三圣,观音、势至是僧宝,他是佛的学生,他是我们的学长;经书是法宝。家里供养三宝具足,时时刻刻使我们不忘自性三宝。

  ‘无量寿经’,是我们近几年来特别提倡的。这一本经书的内容非常圆满,经文不长,很适合现代人修学。经题上就把整个佛法的宗旨、目标、修行方法,全都显示出来了。这是一部经的不可思议,我们学佛的人求什么?我们求无量,自性功德是无量的。经上讲的‘无量寿’,无量寿是无量的一个代表;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无量的财富,一切一切的无量,我统统要求,自性本具无量性德。六祖大师开悟时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皆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今天求的是明心见性。‘庄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们这个世间是有名无实。什么地方有真实呢?自性里面是真实的,显示在西方净土是真实的。所以如果你向自性、向内求,真善美慧具足,就是美好、一切美好,是性德的形象。

  修学的方法就是经题中‘清净’。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你看修行的三大纲领就在经题上给我们显示出来了。不但这五个字是三宝,也是三学,三学就是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清净’是‘戒学’,就是律藏,‘平等’是‘定学’,就是经藏;‘觉’是智慧,是‘慧学’,就是论藏。所以这五个字是三藏,又是三学,又是三宝。你看看这部经典虽然薄薄一册,它把整个佛法都浓缩在其中。如果我们工作很忙,没有很多的时间来研究佛教的经典,你从这一本经下手就可以了。这一本经果然贯通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那一部大藏经,你也整个贯穿了。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说的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超过其外,因为皆不出一心故。所以这一本‘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可以说是一切经的浓缩,是一切经的精华,这是在此地特别介绍给诸位。如果我们想归依,三归依落实来说,你依照这一本经典的教训去修学,你受的三归依就达到究竟圆满了。今天我把三归依的大意传授给诸位,你们要真诚的接受。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地将归依的誓词读三遍,这个誓词是要从内心发出来。我真诚心发的誓愿,我愿意作佛的学生,我愿意跟佛学。净空为你们作证明,我是你的证明老师,是传授你三归依的老师。本师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定要记清楚的。不能把我看作本师,说是归依净空法师,那就错了,那就大错了。我们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是三宝弟子。三归依的大意就说到此地。

  下面就是三归的仪式,仪式简单而隆重。此处有一个‘归依证’,归依证上的誓词是弘一大师依照戒律里面摘录出来的。大师告诉我们,他说这个仪式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给弟子们传授三归依所用的誓词,所以我们也就采取这一个誓词,既不忘本而且它非常的简单,容易受持。大家一定要以至诚心、清净心、慈悲心、恭敬心,在佛菩萨圣像前,随我语音,慎重宣誓,誓作三宝弟子,自今以后,依佛教诲修行,求生净土,广度众生。

一九九四年六月佛七圆满日修订于新加坡居士林 净 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