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想指出一点: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的区别,但却偏于小乘形态的。所以在律中的三归,非常简单,除了三归依词,没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国,一切汇归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来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项目,但是这种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坏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归,为大乘行门,自也可以不用发愿及回向等项目了。
如果受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也不妨将三归的仪节简化,现在,我且试拟一个简式如下:
归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归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归依师略为开示归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归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镇疑;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归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后,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某甲,烦脑无尽誓愿断。
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归依师略示归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归依功德圆满,归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归依者,礼谢归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简式归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归依者,能够领受即可。
其中应该说明的,是三归三结下面的三誓:“不归依天魔外道”,“不归依外道邪说”,“不归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的建立,三归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归依了佛,不必再归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归依奉行,必能离去(欲)苦而得安乐,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师表,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徒众。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正道的人,再去误入歧路而立的。至于受了三归依之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之心,仍可不失归依,若存归依之心,便失归依。再说到戒的问题,归依了三宝之后,的确有一些应该戒禁的事项。上品归依者,三宝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归依者,也应只食五种净肉(不疑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残),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要持戒斋。若能如此,则在当来弥勒佛的初会之中,便可得到解脱。
归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即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归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正像否定了千万椿善举,而只肯定一椿善举;只种一块田,而荒芜了千万块田,这不啻为愚疑的作为!
《四》归依三宝的利益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1)成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础。(3)减轻业障。(4)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均不能乱。(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选择五条,用语体文译述于下:
(1)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优婆塞戒经》
(2)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恐慌极了,于是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三宝,死后不唯免堕猪胎,得生人间,并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折伏罗汉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