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

来源: 发表人: 2023-07-02 浏览量:420

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

  进受律仪,必须拣择根器,不同三归之遍通五道(天、人、地狱、饿鬼、畜生)。

   ┌于三界中,唯欲界有,非色无色界。
五戒法┼唯人趣有,非余五类。
   ├于人趣中,唯三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有,除北俱卢洲。
   └复除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罪人、贼住(未
    受具足戒。盗听大僧作羯磨)及污比丘尼者,故于受戒前,应具问遮难。

      ┌汝不盗现前僧物否?
      ├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否?
《善生经》云┤
      ├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
      └杀发菩提心众生否?
  必此等遮难俱无?方可与戒。若有遮难,则虽受不得。以为恶业所污,亦障圣道,不听出家。《多论》云:‘有先犯五戒八戒及十戒、具足戒而犯重者,更受不得。’

  壹、受戒三根要具

  《业疏》云:‘至如根缘,耳舌意三,助道胜也。由耳听法;意缘邪正;有疑通决,非舌不明。必具此三,定为戒本。’

  庚、受五戒法

  壹、未受戒前先须忏悔

  《济缘》云:‘五戒是圣道之基,有亏则三乘无托。恐有轻犯,故须略简。忏悔由生死际至涅槃际,谓无始有识名生死际。究竟果满名涅槃际。略学始末以摄中间,所有罪过,一时尽悔。’

  贰、誓断诸恶为得戒本

  《业疏》云:‘如《多论》云:“凡受戒法,要以勇猛决誓断恶为先,后依缘受,方发戒也。诸天著乐,善心微弱,饿鬼身心常焦热恼,地狱苦楚,畜生业障。虽经说斋,但得善行,如上诸趣,皆无得戒也。”’

  参、发欣厌二心成道本

  经云:‘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解脱法分。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法分。’

  肆、戒分三品

  一、若于正受戒时,刚闻戒师法语,心即开通,发最上广大之心,遍缘法界一切有情无情,悉愿断除一切罪恶,悉愿修持一切善行,悉愿广度一切众生者,得上品五戒。

  二、若于正受戒时,虽听戒师开导,亦缘一切有情无情之境,但其愿心不大唯求自脱生死,全无度生之志者,得中品五戒。

  三、若于正受戒时,亦听戒师开导,或以性智狭劣,或因心意散乱,故致缘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无能发挥戒体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伍、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事钞》云:‘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证涅槃,令法久住。’

  陆、得五戒之时间

  受三归依法竟得五戒。谓前三皈法,随师三说毕,得戒体属己。后三结者(即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重更嘱累,使令勿忘,意令坚持。

  柒、受得戒体

  略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佛制五戒名法;纳法于心名体;由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为戒相。谓受戒时所受的是戒体。

  捌、云何戒清净

  《杂阿含经》云:‘佛告婆罗门长者:“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戒,不乐杀生。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如是,云何盗彼,是故持不盗戒,不乐偷盗。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不淫他戒。我若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两舌等例知。”受五戒已,宜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哀孤恤老,给施贫苦,勤作一切福利事业。’

  玖、五戒自誓从他皆成受

    ┌自誓—《四分》、《智论》皆听自誓受。
《业疏》┤  ┌《多论》—听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从他┤     沙弥沙弥尼)受。
       └《俱舍》—必从五众受。

    ┌无师开自誓受。
《济缘》┤
    └有师则从五众受。

  拾、五戒受持时限

  《成实》云:‘五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

  《多论》云:‘若受五戒,必尽形寿。’

  拾壹、受五戒仪

  根据读体大师所编的授五戒正范,共有十项仪节:

  一、敷坐请师—由熟习仪则的出家人为礼。

  二、戒师开导—由戒师演说五戒的意义,说明受五戒对于信佛学佛的重要性。

  三、请圣—奉请佛法贤圣僧宝,证明受戒;奉请梵释诸天,护法神鬼,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以求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五、问遮难—询问受戒者,今生以来,曾经作过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过否?如曾作过,即成遮障,难以受戒,故称遮难。

  注:读体大师列举七条

  ┌(一)盗僧物
  ├(二)于六亲男女中行淫
  ├(三)污破僧尼梵行
遮难┼(四)父病时舍去不顾
  ├(五)母病时舍去不顾
  ├(六)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
  └(七)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六、受三归—五戒以宣读三归文时,即是纳受戒体,三归三结,与三归文仪相同。

  七、宣戒相—先问受戒者,能受持几分戒,然后宣读五戒戒相,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持。

  八、发愿—开示受戒者,发大菩提心。

  九、劝嘱—劝告受戒者,既已发心受戒,即应依教奉行。

  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