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敦煌莫高窟率先数字化文保守护者生活如僧侣(3)

来源: 发表人: 2023-07-02 浏览量:2215

艰难修复:

莫高窟守护者生活如僧侣

在研究院采访的两天里,第一天晴空万里,与城市有着相当距离的莫高窟矗立在大漠的无人区中,散发着难以掩藏的神秘之感。院里的花树虽然一派繁华,却始终带着静谧。夜里,这片毫无遮挡的黄土地,成了敦煌守护者们仰望星星的最美净地。

是什么样的魅力,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地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

已经在敦煌度过半个多世纪的樊锦诗,从一个25岁的洋气上海姑娘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者。她初来的1963年,是以北大考古系实习生的身份。直到1981年,她到了莫高窟近20年后,这里才通了电。那时候敦煌火车站是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枢纽,但火车站距离敦煌市还有130公里,火车咣当咣当去兰州要一天一夜,回上海则要60个小时以上。

研究所里的人都被当地老百姓认为过着寺庙僧侣般的生活。在被问及是否是“和尚”的时候,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乐呵呵地说:“你看我们有头发吗?”

在被记者问及何以每一个莫高窟的守护者,身上都会有一种安静的力量时,有着温和气质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淡淡地说:“我个人理解,这里别的没有,就有这么一片价值极其珍贵的,跨越上千年的石窟。而且这些石窟里面蕴含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故事。我们从事的是壁画修复、临摹、内容研究、考古研究,每天的工作就是上洞窟,下洞窟,吃饭。周围接触的人都是这样一些人,逐渐可能会形成一种,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与世无争的味道在里面。”

敦煌研究院书记、副院长王旭东则说,这不过是一种选择。他刚到这里的时候,只是为了找份工作,但还没进窟,就喜欢上了这个环境,“喜欢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别人给添加的。”

未来展望:

数字化展现洞窟

“我希望通过数字化档案,能把莫高窟保存下来。因为再变,数字档案都是永远存在的。”樊锦诗说。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的年轻人承担着繁复的数字化保存任务,目前,莫高窟的20多个洞窟都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整理。

将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莫高窟游客中心,将使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艺术,以另一种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游客中心内有两部数字影片,一部是讲述莫高窟历史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另一部则是球幕电影《梦幻敦煌》。游客进入球幕影院以后,将看到以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展示的莫高窟七个洞窟,“直径18米的球幕放大了洞窟的每一个细节,你的感觉和你的视角是一样的,四周东西南北壁看得清清楚楚。事实上你在洞窟用肉眼看,哪怕有导游的手电筒照,也是黑乎乎的,看不清。”王旭东说。

“人进去之后洞窟的环境就变了,温度、湿度都要变化。环境急剧的变化对本来非常脆弱的壁画是非常不利的。”樊锦诗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