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
很多修复手艺面临失传
在一个正在修复的石窟里,记者见到了在麦积山修了近30年窟的牟师傅, 他从19岁开始便在这里修窟,至今一共修了十几个石窟。他用麻刀、泥和沙的混合物对病窟进行修补。所谓“麻刀”是一种极细的纤维材料,古人建土屋时用它来提高墙体韧度。通过灌浆或填泥,牟师傅把剥离崖面的壁画一一回贴,并把裂缝或孔修复好。
“国家文物局曾经提出来要保护那些老的文物专家,就像保护熊猫一样地保护他们,因为好多手艺都失传了。”马千告诉记者。麦积山目前只有6个修窟工人,每天都在修,但有一半都像牟师傅一样仍属于临时编制人员。马千希望呼吁多培养技术工人,但也坦承其中尴尬。拥有一子一女的牟师傅,至今每个月只有1500元的工资,而天水市的房价如今已经涨到1万元/平方米以上了。
如果不做这行,应该可以赚多一些,在这里日复一日地修窟,有时候做到关键时刻,连午饭都没法下山吃。为什么还留在这里修窟?牟师傅坦然地说是因为喜欢。
未来展望:
启动监测限制参观人数
在如此多雨潮湿的环境下,麦积山石窟一直保留至今,对从事保护研究的马千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他对麦积山的未来表示乐观,“除非是一场地震,那就没办法了。”天水是地震多发带,有学者以此推测麦积山唐代作品并不多的原因,认为有可能有部分已毁于地震。
今年5月,麦积山向国家申请了1000多万元的保护资金,准备全面启动环境监测系统。
“按我们的保护规划,一天游客最多三千人,如果超过这个数就不安全了,首先栈道就不安全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花平宁认为,黄金周只能分批分流,早点开放,然后把全所的力量投入,每年的黄金周都有两百多人来维持秩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