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顺理嗔

来源: 发表人: 2023-07-04 浏览量:544
       嗔恚生起的原因,当然是很多的,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可能大发脾气。所以现实世间,到处充满了乖戾之气。不过佛经将各种嗔恚归纳起来,有时说为如下的三种:

  一、顺理嗔:谓自己从来没有开罪于人,亦从来没有恶意批评过别人,更没有什么对人不起的地方,而莫名其妙的受人侮辱,被人恶骂,为人毁谤,遭人破坏,甚至给予无情的殴打!在这样的情形下,任何有修养的人,亦不免要发脾气。像这样的发脾气,在情理上似可说得过去,亦即情有可原,近乎道理,名为顺理嗔。但站在佛法的立场说,如是而发脾气,还是不必要的。因虽无缘无故的被骂被打,但若能忍还是以忍为上。要知打骂于你的人,亦不是他自己要如此的,而是为烦恼之所驱使的。在他自己根本就做不得主,我为什么要对他发脾气?这么一想,不特不会对他发脾气,而且相当的同情他,觉得他可怜。如是,化戾气为祥和,彼此身心安然!

  二、非理嗔:谓根本没有什么原因,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如有些人原本好好的,既不曾有人侵犯他,亦没有逆境扰乱他,可是突然的脾气大发,使人感到莫名所以。这种现象,不特在普通社会上可以常常见到,即在佛法的行者中亦屡见不鲜。如有住茅蓬的老修行人,自烹自食,根本没有第二个人去打扰他,但是偶然遇到天雨,柴湿不能著火,因而懊恼忿恚,甚至气得连饭都不吃!当知这就是非理嗔。以佛法说,这是更要不得,发脾气有个对象,似还说得过去,自己发自己的脾气,在理怎么说得通?不过是开自己的玩笑而已。诸如气得饭也不吃,试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捉弄自己?所以非理嗔,佛更严格的指责,要我们不要无理嗔。

  三、争论嗔:谓如三五好友,共同在讨论问题时,最初很能情投意合的谈论,可是经过一个时候,由于你说来,我驳去,各持己见,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互不相让,于是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闹得相吵相斗,名为争论嗔。这种情形,在现实世间,也是到处可以见到的。其实,这是没有嗔恚的必要。要知不论什么问题的争论,总是真理愈辩愈明,何必要作不必要的争论?更何必为此而大发脾气?如是言不及义的争论,更是毫无意义,丧失彼此的友谊,是更不值得的。所以因嗔而争,因争而嗔,都是要不得的。试想想看,为了讨论一个问题,竟然冒起三丈高的嗔恚之火,使自他都感到不安,何苦乃尔?是故佛法亦不认为这嗔是对的,而是应当予以遏止的。

  一切嗔恚,不外这三种,而任何一种,都是不好的,不能让它继续生起,要知嗔恚之害是很大的,如说“起一念之嗔,能烧尽菩提之种”。是以嗔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堕恶道的因缘,是法乐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贼,不特修学佛法的行者,不应起嗔,就是普通一般的人们,亦不应起嗔。假定嗔恚生起时,你立刻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其嗔就可以远离。关于这个,现在说一事实如下:

  过去我国有位高蕃先生,非常聪敏而有才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到了弱冠之年,娶妻樊氏,名字叫做江城,虽很美貌如花,但性情暴恶,所以秀才很有点怕她,并且有说不出的痛苦,致以身体一天天的衰弱。后来丈母娘知道了,不值自己女儿的所为,非常同情自己的女婿,但没其他的办法,只好祈求于观音菩萨。由于岳母的虔诚,菩萨一夜在梦中启示她说:你的女儿前世,是一寺院中僧人所养的长生鼠,你的女婿前生,曾在该寺读书,而将长生鼠弄死,现在一报还一报,你女非磨折你婿不止,是没有办法可救的。如真欲救你的女婿,唯有虔诚念普门品。岳母得到这个启示,不特自己虔念,并要女婿父母以及全家持念。可是经过数月这样虔诵,丝毫没有得到感应。但岳母的信心是很坚定的,不但自己没有停念,更要女婿发心同念。自己的冤业是要自己消的,由于秀才亦参加称念,没有过了很久,忽有一老僧来,这位老僧,不特深明因果,而且精于相术,所以很多乡人,来向老僧求问。秀才之妻樊氏,亦去请求老僧,指点她的迷津,老僧当即对她说了:“莫要嗔,莫要嗔,前生既非假,今世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说完这六句话,复用杯水喷在她的面上。乡人素来知道樊氏泼辣,现在看到老僧这样对她,大家都为老僧捏一把汗,以为樊氏定会大发雷霆。然而奇怪的是,当樊氏听后若有所悟,不特没有发怒,而且脾气全改,成为贤妻良母。可见念观世音菩萨,是能远离嗔恚的。

  ‘若’复又有一类众生,愚痴非常的重,特别‘多’于‘愚痴’。愚痴,就是迷惑愚昧,对于事理认识不清。对事理认识不清的人,不一定完全是没有知识的;有的甚至知识广博,学问高深,但因不信善恶因果,佛法说为愚痴。反过来,有一种人,虽没有什么学识,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说有智慧。是愚痴不是愚痴,不在有无知识上分,而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信因果的,就是愚痴的人。所以信因果,在佛法中,是极为重要的。有人以为见不到的就不信,殊不知佛法所说的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因为不见,就抹煞它的存在。有的人现在作恶多端,表面看来享受是很好的,但他的大苦在后头!我们不必对他羡慕,更不可效法他的所为。有的人现在广行善事,可是所处环境非常恶劣;或有以为做好事没有好报,其实他的快乐果报在未来,决不会落空的。我们不要因此退心,更要效法他的乐善好施。明白三世因果的丝毫不爽,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恶而行善了。可惜世人每每不明这个道理,以为佛法不灵,或者怨天尤人。以佛法说,这就是愚痴。有了愚痴存在,那又应当怎办?能修因缘观的,最好修因缘观,不能修因缘观的,如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也‘得’以‘离痴’。

  念观音菩萨可以离痴得智慧,在中国佛教界,是普遍深信的。如过去中国寺庙收小和尚,师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拜一支香的观音菩萨,并且口中这样念著:“弟子某某,求聪敏、拜智慧,广大灵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念一次,拜一拜。经过长期的礼拜,得菩萨感应的很多。原来很愚笨的,后来聪敏起来。现在不妨说个拜观音得感应的事实如下:

  过去有个初出家的小沙弥,生来极为愚蠢,老和尚教他念经,不论怎样的苦读,总是没有办法记得。其师后来无法可施,就教他天天拜念观音,以期消除业障而开智慧。每天规定拜一支香的时间,到时师父以鸣铃为号,在未听到铃声,不得休息去睡。这样不间断的,整整拜了三年。有一天,小和尚如常礼念观音,可是师父忘了拉铃,而铃竟然不拉自响。小和尚听到铃声,当然就去安寝,但师父后来责备他,说他不听号令去睡,故意偷懒。小和尚对师说:我不是偷懒,听到铃声才睡的。师父当时暗想,我未摇铃,怎么会有铃声?难道小和尚已得菩萨感应?师父为了试试是否真得灵验,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摇铃,看看是否会有铃声?奇怪,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铃声又自然的响起。师父知是虔诚的感应,就不再规定小和尚礼拜的时间,而小和尚从此念经,不但过目不忘,而且了解其意,成为一个有名的讲经法师。

  因此,若有众生,知道自己愚痴,常念观音圣号,必然会得智慧的。问题就是世间的人,大都自以为聪敏的,根本不承认自己愚痴,所以你要他念观世音,不免成为问题。为人还是最好不要自作聪敏,而应承认自己的智慧有限,请求观音菩萨的加被,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确信观音菩萨会赐给智慧,使我们远离愚痴。愚痴是盖覆智慧的,学佛是追求智慧的,因此,每个学佛的人,都应冲破愚痴的黑暗,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

  己二 结归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佛说至此,复又叫声‘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所以对于世间的众生,能够‘多所饶益’。如令众生,远离淫欲,远离嗔恚,远离愚痴,这不是饶益是什么?三毒又名为三不善根,现在只因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就可转贪欲而为无贪的净定,转嗔恚而为无嗔的慈悲,转愚痴而为无痴的智慧。拔去三不善根的恶毒,促成三善根的德行,得到和谐而均衡的发展。若非菩萨大威神力的加被,试问怎么能够做到这点?世间众生有一共同心理,即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可能不大愿意去做,若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就很乐意的去做。具大威德神通之力的观音,对众生是有大利益的,佛陀在此特别劝告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于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心念”两字。平常大家念观音菩萨的圣号,都是口念。念时若能心口相应,自然是很好的,设若口念圣号,而心东想西想,虽不能说全无好处,但所得的功德很微,要有感应自然更难!无怪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而得菩萨感应的人很少。当知口在念,心不放在圣号上,不放在菩萨的功德威神力上,要想得到感应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念”二字,在此非常重要。不但心念,还要常念,若高兴时即念,不高兴时不念,还是不行的。必要常常的念,念时要口念、耳听、心想,才能得到菩萨威德神力的感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