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名”和“号”的意义

来源: 发表人: 2023-07-06 浏览量:2546

“名”和“号”的意义

\"QQ截图20130321095011.jpg\"

凡人必有姓与名, 名与姓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 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 从古至今, 人们对自己名与姓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 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 姓名" 。但是在我国古代, 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与名的, 而是先有姓与氏, 后有名、字、别号, 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 各有用途, 意义不同。

姓, 按商务印书馆所编权威之《新华字典》解释为" 表明家族系统的字"。

" 姓" 字, 为左右结构, 左从" 女" 右为" 生", 从" 女" 而生。在母系社会, 子女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 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 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 古元时, 未有三纲六纪, 人民但知有母, 不知有父" 。 " 姓" 是一个集合名词, 是家族的标识, 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说文解字》中, 以姓为义的字均从女。如" 姚", 虞舜居姚虚, 因以为姓, 从女, 兆声。女其, 人姓也,从女, 其声。赢, 少昊氏之姓, 从女, 赢省声。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上古的姓都有" 女" 字旁, 它代表了当时妇女的尊贵地位。而母系氏族社会以后, 随着妇女地位的降低, 姓氏中就极少再出现带" 女" 字旁的了, 后来逐渐被父姓所取代, 子从父姓成为一种习俗延续下来, 所以姓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父系血缘关系。我们现在同姓的人碰到一起, 多多少少还是感觉有些亲近, 甚至于说" 五百年前是一家", 就是这个道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 它是" 姓" 的分支。上面说过," 姓" 是氏族的族号, 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但后来子孙繁衍, 人丁兴旺, 这些氏族都分成许多支, 逐渐散居各地, 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了, 所以每一个分支又给自己另外设定了一个名称, 这就是" 氏" 。这样, 每个分支的成员就既有一个姓, 又有一个氏了。比如说商族人的姓是" 子", 后来又分成了" 殷" 、 " 时" 、 " 来" 、 " 宋" 、 " 空同" 等氏, 他们都是商族人, 但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那么, 古人是怎样给自己起" 氏" 的呢? 受当时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 许多部族在氏名选择上, 大多以" 图腾" 而生。有的以植物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以动物作为自己的氏, 或以其它作为自己的氏族代号。因此为某个氏族所指的动物或植物, 自然而成为这个氏族的“ 图腾”。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 图腾成为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较早的氏族有: 狼氏、熊氏、龟氏、鹿氏、烧人氏、有巢氏、少吴氏、西陵氏、神农氏、蜀山氏… ...

进入战国时代后, 姓氏基本合而为一, 大多数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 氏" 这个字也就失去了往日的意义。它往往跟在姓的后面, 表示某一个姓这个姓的家族成员。如" 张氏兄弟"," 王氏兄弟"," 刘氏兄弟" 即指姓张的兄弟, 姓王的兄弟,姓刘的兄弟…·· .

名, 是特指个人的符号, 带有个人的烙印。 " 商务印书馆" 权威之《新华字典》对" 名" 的解释为: 名, 是人或事物的称谓; [ 名词], 表示人、地、事、物的名称的词。外研社编的《现代汉英词典》对" 名" 的解释为:name,title, 指名字或名称。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 名" 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 到了这一天, 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 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 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 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 然后把孩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 并报告地方长官, 入籍登记。所以命名仪式非常隆重, 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 但给孩子过" 百岁" 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 也叫奶名、小名、小字, 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小五、凯凯、方方、宝贝、宝宝、小花、小香……长大以后一般不用, 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 原名李慧敏, 又名李桂珍, 是评剧表演艺术家, 其艺术风格, 被称为" 白派" 。从以上" 名" 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 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 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 在古代社会被作为" 名" 的解释和补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 字" 的定义是这样的:" 根据人名中的字义, 另取的别名叫‘字'" 。" 字" 的产生, 是出于避讳, 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 为了表示恭敬, 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 这样就产生了字。所以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在古代, 君王对臣民, 长辈对晚辈都可以直呼其名; 而晚辈对长辈和平辈之间的称呼, 却必须称字或更尊敬的称谓, 如果称名, 就会被视为大不敬。名一般是父母长辈所取, 古人十分看重, 同辈人之间一般不用, 成年以后随着交往的广泛, 人们之间总是以,字相互称呼。《礼记·檀弓》说:" 人年二十, 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 就是说男子20 岁以后,要做父亲了,所以朋友不能再叫他的名, 而只能叫他的字。到了50 岁以后, 由于要做爷爷了, 所以连名字也叫不得了,只能叫他的排行,也就是伯、仲、叔、季等。人死了以后,连排行也不可以叫了,要由君王另外赐一个" 溢号", 只用" 溢号" 称呼他。这一套规矩在后来历史的发展中慢慢起了一些变化。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溢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 号

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 而亡于清。古代有很多人以别号闻名天下,这样别人也就经常以别号称呼他。

在了解古代人名的过程中,不免经常遇到这些姓力盼。号的称呼,如果不知道它的所指,往往会造成许多误解。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