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时时刻刻在起变化,这就不是真实的。一切万物也是如此,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天亲大士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称为“百法”。相宗有个入门的小册子,叫《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宗入门的。对于这一百类的法,你要明了,你要明白,这叫“百法明门”。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入大乘之门,那是大乘入门的一本书。这一百大类里面又分成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的,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的。无为法有六种,有为法有九十四种。九十四种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人生都包括在其中了。无为法里面第一个是“虚空无为”。虚空,好像自古至今没有改变,老样子,它没有起什么变化,虚空是无为的。现在在我们这个感触当中,只能够见到虚空是无为的,除虚空之外,哪一样东西不变?都在变化,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就决定不能执着。你执着,就叫自找烦恼,烦恼本来没有,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不找,哪来的烦恼!烦恼,实实在在讲,就是从妄想、执着里面生出来的。人要是把妄想、执着破除,你就永远都没有烦恼了,你的心才会得清净,得自在。这是讲我们“所见念着境时”,着重在这个“执着”,你执着境界的时候,“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这个境界不是真的。
既然晓得它不是真的,也应当要知其所以然,你才会真正把它放下。那就是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些境界不但我们眼前所见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本性的相分。本性是能变,相分是所变,由此可知,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所变是“假有”,佛经里面也叫“妙有”。能变是“真空”,本性是真空。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心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够变现一切法,它能够变现,它能够现相分,能够现相。所以本性是体,相分是现象,是这么来的。《华严》为我们说的,这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里头会有变化,为什么有变化?识所起的作用。“识”是什么?分别、执着。譬如本性现相,这个相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为什么又变成六道轮回?是你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见思的分别执着,变现出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不但六道轮回是自己本性变现之物,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菩萨,也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不要只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此地何尝不是“唯心秽土,自性释迦”?一样的道理。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善能觉了,把这个事情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
何况佛在经上更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开示实在是了不起。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想什么就变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主宰。大多数人死了为什么堕三恶道,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想贪,贪是饿鬼,他就堕鬼道;他想瞋,瞋是地狱,他就堕地狱;他想痴,痴是邪正、善恶、是非、利害都辨不清楚,胡里胡涂,这就是畜生道。念佛想佛,他怎么不成佛?念天想天,他会生天。基督教、天主教讲生天堂,我们同意点头,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真的念天想天才能够生天,打着天的招牌还想贪瞋痴,那不行。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心里也想贪瞋痴,三恶道还是有分,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我们就会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自家的事情,自己这一生真的能够超越三界,一生作佛。对于别人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开悟,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发自于大慈悲心,并没有什么条件,也就是我们本分上应当要做的。为什么?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这里面产生的无缘大慈,这个慈悲就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无条件的。“永不追忆”,舍离开了,永远不取,没有后悔,也不要去想它,这叫“舍觉分”;这是真正放下了,真正能舍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做功夫,前面这两种要做到有真实效果一定得禅定。因为“除觉分”是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舍觉分”是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可见得这个定自然就现前,禅定就现前了。定的浅深,实在讲就看你前面除舍功夫的深浅。你除舍功夫深,你的定功也深。定现前的时候,要知道这个禅定不是我们究竟的目标,它是我们中程的目标,是中途站。而且禅定浅深层次无量无边,万不可以得少为足。得一点禅定,有一点小通现前,就觉得很了不起,炫耀于人,那就大错特错。所以禅定现前也不能够执着,也要把它放下,不生爱见妄想。世间禅定,我们讲的“四禅八定”,它为什么不能够达到九次第定,不能证得阿罗汉,不能超越三界?他的病根就是爱见妄想。他对定中的境界非常喜欢,就安住在里面。妄见是以为甚深的禅定就是佛所讲的般涅盘,他误解了,以为自己证入大涅盘。这是他的妄想,完全看错了。我们要晓得,如果不生爱见妄想,这个禅定就生智慧,因定开慧,就生智慧。得定而智慧不能现前,毛病就发生在这个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过程可能会遇到的。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禅定,心地就清净了,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个时候决定不能生起爱见妄想,这句佛号要老实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对了。常常想着诸佛菩萨,这就是我们要跟诸佛菩萨比,不要跟凡夫比。跟凡夫一比,自己贡高傲慢都起来了,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跟佛菩萨比我们还差得远,才会勇猛精进,永远保持自己谦虚,一切恭敬。这就是我们要拿上面的标准来看,不可以往下比。这是定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这是说七菩提分,应用在我们平常修行的功夫上,如果用得很妥当,对于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学人无论是学哪一个法门,任何宗派,这个毛病的现象总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昏沉,这一段讲的,昏沉是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用功的时候,他就疲倦了,精神提不起来。这种现象我们看得很多,我们虽然不是参禅,念佛的时候也有这些现象,甚至于这种现象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念佛,一止静坐下来念的时候,念了没多久就打瞌睡,佛号也忘掉了,这个现象叫做昏沉,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慧平等就没有这个现象。定要是多了就昏沉,慧要是多了,这个慧不是讲智慧,慧多了心里头浮躁,妄念七上八下,我不念佛、不静坐的时候没有这些妄念,一打坐妄念特别多,那就是慧多定少,用这两个名词来做代表。如果遇到昏沉的现象,我们就要选择法门,择法、精进、法喜,用这三个方法来调整。……
‘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心浮动就是掉举,心里七上八下妄念很多,这是一个毛病。跟前面那个恰恰相反。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就采取这个方法,心里妄念很多的时候,我们就要定下来,把念头统统放下。妄念虽然有,放下就是根本不要理会它,随它去就好了。不要想到我这个妄念这么多,业障这么重,愈想愈多,不想慢慢它就没有了,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昏沉、掉举这两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自古以来每个修行人都有这个经过,我们遇到不要害怕,知道这是正常,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作祟,只要不理它就好。把我们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集中精神在佛号,这些事情不理它就好。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炼,不但在念佛堂,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我们修炼的场所。
‘调和适中,名念觉分。’调和适中,时时刻刻要懂得调和,要知道调整,就是自己的定慧要平等,时时刻刻注意这个,我们功夫才能够延续不断。真正做到不间断、不夹杂,昏沉、掉举都是夹杂的现象。虽然一时不能除尽,不怕!慢慢的去除,慢慢的去断,不能够操之过急。用功的人很多人失败都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功夫要慢慢的进展,逐步的进展,不可以太勉强,不可以太快。总而言之一个大原则,就是我们修学一定要身心欢喜,身心舒畅。舒畅、欢喜,这就是修学的收获。如果在现前得不到舒畅、欢喜,那就错误了。经上常讲,修行是离苦得乐。愈学愈苦,这里头就有问题。愈学愈快乐,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智慧增长,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误了。如果与这个效果相反,我们就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来改正,这就对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