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县境内回族自称“朵斯第”、“穆斯林”也称“回回”,1939年正式定名为回族。境内回族来源极为复杂,有的渊源于于西亚阿拉伯人,有的追本于蒙古族和汉族,更多的是江南、西北回族后裔。回族迁入境内,始于元代。清朝至民国时期,县境内也有回族不断迁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也有大批回民融入汉族之中。至2000年,境内回族散居于各乡镇,主要分布在城镇,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较大的回族村有沾益乡石羊、双河、保家乡,菱角的卡郎、上大桥、旧屋鲁,盘江乡的吴家庄、荣兴,炎方乡的松韶、炎方村等。
回族丧葬习俗:
葬礼有下述主要程序:
转香:由7-9人手持经香转63转,此为圣人的岁数,以示纪念圣人。
洗“默衣体”。阿訇在门外念《古兰经》,由3-4人戴白布手套,用铜壶盛清水或皂角水冲洗。洗毕用布将水拭干,然后用白布包裹,男子3层,女子5层,男人戴白帽,女子戴盖头,包好后即放入经匣,抬至清真寺。
行“者那则”,即殡礼,又称站拜,即悼念亡人。
转“依斯科”,即用钱替亡人赎罪、赎斋拜。
送葬:回族素有主动助丧的传统,参加送葬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争扛经匣,以多扛为幸。
下葬:无柜土葬,不用任何殉葬品。
入葬后将经匣抬回清真寺存放。丧期不待客,葬后3日又请阿訇到坟上念经,并做油香传送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