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丧葬
普米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将永远脱离尸体,尸体作焚烧处理,但灵魂却还存在着,因而形成了一套安置灵魂和处理尸体的丧葬仪式。普米族的葬俗各地有所区别,宁蒗县境内普米族实行火葬,丽江县境内普米族自清代以来逐步改为土葬。普米族丧葬仪式较繁,实行火葬的仪式主要有报丧、服丧、焚尸、二次葬仪。在丧葬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要请喇嘛及韩规举行繁琐的宗教仪式,以超度亡灵顺利回归祖先发源地。其具体程序如下:
(一)、报丧
宁范普米族人得病即请土医,服草药治疗。同时,也烧香祀神,请喇嘛或韩规念经驱鬼。病危时,家人及亲友昼夜照看,轮流守护,病人落气时有亲属在场,可以掌握死亡的确切时辰,以便择吉日发丧,亦使死者能安心瞑目。人断气后,家人及在旁的亲属便嚎陶大哭,家人随即爬上屋顶,掀下房头数块木板,同时吹牛角号、鸣芒锣。放枪,向村寨亲友报丧。继而将掀下的房头木板劈开浇水洗尸。洗尸水男用九碗,女用七碗。死者无论男女,一律由男性(儿子、外甥、兄弟或同家族男子等)洗,禁止女性洗尸。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或白棉布将尸体裹成蹲踞状,两脚靠拢,两手交叉绑于胸前;男性左手在前,右手在下,女性反之。然后将缠好的尸体放进白色麻布口袋内,扎好袋口,再将尸体停放到正房后的厢房内临时挖就的浅土洞中,上罩一泥糊竹箩筐,以防尸体过早腐烂。点一盏长明灯(用植物油)供在灵前。此灯必须昼夜长明,不能熄灭。
(二)、服丧
尸体安置好后,求韩规或喇嘛择定发丧日期,根据死亡时辰及丧家经济状况,有的停尸3-4日,有的停尸十数天乃至月余。还请喇嘛或韩规为死者超度亡魂。何日何时装殓,何处火化都要听从喇嘛或韩规的吩咐。非正常死亡者(如户外凶死者)必须就地火化,不在家中停尸服丧。未满周岁的孩子死后,要抬到户外,找一适当的地方挖一浅坑埯埋,并在坟堆上烧一小堆火.象征火化。
服丧期间,孝男孝女一律除去帽子或头帕,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孝女必须用生麻辫发缠头(普米族平时不准用麻绳缠头)。新营盘等地的部分普米族,孝男孝女还有披戴白孝帕的习俗。各地亲友都来吊丧,送祭品,协助办理丧事。前往祭奠的亲戚至大门外,则吹号鸣锣,孝眷听到号声,立即外出迎接,并跪地磕头表示感谢。亲戚所送祭品中,有牛羊、黄酒。盐茶、猪膘肉、米粮等。丧家将祭奠者引至灵前,将祭品供上,并—一呼报祭奠者姓名及所献供品。奠毕丧家以丰盛的酒席待客。
(三)、焚尸
发丧前夜,将尸体盖罩除去,取出尸体放人事先做好的“构”(普米语)内。“构’即一四方形木棺,高约3尺7寸,宽约1尺7寸。制棺原料须用香柏树木,制作者不得用铁钉、牛皮胶。木棺四面请韩规喇嘛绘上彩图:正面绘日、月、白云、蓝天、香炉、花瓶等图案;两侧绘马、羊、花、鸟等;背面绘法器图案,木棺之上罩一用彩纸做成的尖顶斗笠形棺罩。木棺停放在正房火铺之上,正对堂屋门,周围供上死者生前穿戴的衣物等。然后,请韩规诵经送魂,举行“绒肯”即“给羊子”仪式。
“给羊子”是普米族丧葬程序中一个隆重仪式。举行这一仪式时,韩规将涂有酥油的面偶放在用蒿枝做成的十字架上,插入粮食斗内祭鬼。为死人送魂,以羊作替身,死者是男性选一只母绵羊,死者是女性选一只公绵羊。死者家属向羊磕头辞行。韩规作法,使羊浑身颤抖,随即由一选定的人(须测算八字)一刀刺人,迅速将羊心取出,献到灵桌上。韩规给死者念“开路经”向亡灵指导本民族或本宗支的迁徙路线,让其平安返回祖先发祥地.
念毕“开路经”,黎明,送葬队伍便出发了,最前面的是1个牵马人,马上备鞍,象征死者骑马出发。其次由1人举着火把,为死者引路,也是给死者送火种。其后由4人抬着木棺送往火葬场,l人背竹篓随后,里边盛有鸡蛋、粑粑等各种饮食作随葬品。灵枢出门时,孝子在门前跪成一行,让灵枢从他们头上抬过,意为搭桥。送灵时,沿途敲锣打鼓,以示哀悼。家属及邻居跟在出殡队伍之后,边走边哭诉死者生前对他们的恩情。到了火化场后,将尸体从棺木内取出,放人事先用圆松木垛成,长宽约1米,高约1.5米的方形空心木架之中,木架一般规定男性为9层,女性为7层。木架内放大量易燃的干柴及松明。然后,用斧子劈开木棺,抛人方形木架内,家属向死者叩头作最后告别。有些地区的普米族又将灵枢架在木架上一起焚烧。火化仪式由韩规或喇嘛主持。火化时,由韩规或一喇嘛亲执火种,引火于方形木架内,顷刻便腾起熊熊烈焰。焚尸时火势旺、烧得快,认为是死者远走故乡的象征;若火势弱,烧得慢,则认为是死者留恋家中财产;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投掷葬品。因此,火化时,常由一喇嘛往木架内浇酥油助烧,约3-4小时许,尸体即可化为骨灰。送葬人进屋前,须在大门口燃杜鹃树枝,烧3块石头,洒少量的水熏烟祛秽,意为净身。葬礼毕后,所有做道场的韩规或喇嘛都要视其地位和分工的不同,由丧家赠送一定的钱物作为酬谢,普米语称之为“贝瓦”。此外,凡为丧家帮忙的村邻人员,丧家都要给一定的财物作为报酬。
尸体焚化后,要到第二天黎明方去拣骨。届时,还要验看死者“来生转世”的情况。其法是火化尸体的当天黄昏,事先在烧尸的火堆侧面扫出一小块空地,其上散一层细灰,将细灰抹平,不留下任何痕迹,次日黎明,便可根据细灰上的印迹,得知死者“来生转世”的情况。
拣骨灰时,先在火堆上喷酒,使火灰散开,然后,在火堆边置一木板,其上放有盐巴、青棵、酥油、羊毛各13份和 13双蒿筷。骨灰用陶罐盛装。骨只拣主要关节的 13块(包括头盖骨)*双篙筷拣1块,每往罐里装1节骨头,就同时将盐巴、青棵、酥油、羊毛等各装进去一份,拣完骨头,在火化场垒一个土堆,上撒一层青棵或小麦粒,人畜不得踩踏。在火化场四周插上亲属所送的孝旗(上书经文,普米族语称“打注”)犹如挽联,其数目越多越荣耀。
骨灰罐要送到本氏族的坟山上,找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朝树脚挖个洞,将罐置于洞内,周围用石块砌好,罐顶用碗盖罩。普米族的祖骨山又称“罐罐山”。每年大年初一,亲人都要去祭奠。
(四)、二次葬仪
在火葬后,普米族还将骨灰罐送到坟山(罐罐山)下,还要举行二次葬仪,但各地举行二次葬的时间及规模不同。永宁普米族在火葬第二天就把骨灰罐直接送到坟山上,仪式比较简单。但部分地区的普米族,二次葬仪却极为繁琐。
二次葬仪要杀羊祭祖,又称送羊仪式。完成这一仪式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只有正常死亡而又有子女者才能举行二次葬仪。
二次葬仪分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火化后次日,捡13节骨头,装人土罐,在火化场垒坟,坟堆上位挖个洞,将装有骨灰的土罐埋起来,上压一块石板,当日在石板上烧一堆火,将家中儿孙带来的酒肉等食品祭在火堆上,儿子儿孙在坟墓下方叩头,让死者安息。在骨灰罐上插一韩规使用的手杖。这一阶段要备好足够的酒肉等食物,要请家族、亲友光临,参加葬仪。
第二阶段:需要两天时间,普米语称“直八外”或“巨尔”。第一天,在埋有骨灰罐的石板上烧火,用酒肉剿巳,请韩规在家中颂招魂经。第二天,房前上方搭祭坛,众韩规排坐祭坛前,念开路经送魂。太阳落山时,韩规到后院举行送羊仪式。将活羊剖腹取出羊心,供在临时搭就的天香坛上。然后,立即将羊尸用披毡盖起来,前面点上一盏油灯。过一段时间后,将羊拿到厨房肢解,羊皮及头蹄送与韩规,羊肉煮给帮忙的人吃,死者亲属不能吃羊肉。
第三阶段谱米族语音称为“使都让比”。这一阶段,规模较大,花费较多。这一程序需3天时间。第一天,请韩规在家中颂经招魂,派人将埋在坟场的骨灰罐取回,人们骑马集队接回骨灰罐,意为将死者灵魂请回家。骨灰罐安放在主人大床的灵堂中。韩规继续颂召魂经,抚慰亡灵。第二天,在正房侧面,平整出一块长方形的空地,韩规用白面粉在空地上绘出各种图形,意为铺上雪白的地毯,迎接“用及典巴”神(韩规教崇拜的一天神)帮助超度亡灵。韩规在空地上排列好各种道具,做成一个灵场,将骨灰罐从家中般出,放在灵位上。韩规颂经至下午3时许,将灵骨尽数倒出,将十三节骨头依次排在一块木板上,然后用蒿筷将骨头一节节捡到罐内。下午太阳将落时,牵出为死者引路的白绵羊,韩规作法念经,使羊浑身抖动,然后一刀刺入,取出羊心供在灵位上,祭祀亡灵。第三天,清晨太阳出山后,派人将骨灰罐送往罐罐山,放在树洞或石崖下,密不告人。送骨灰罐的人在罐罐山午餐,进行简单的剿巳。送骨灰的人回来时,既不能回头张望,也不能说话,担心亡灵会跟踪而来。至此,送葬程序才全部结束。
丽江县境内普米族实行土葬的主要程序有:给合口、报丧、洁净、人殓、绒肯、送殡、安葬、上坟送饭等。
①给含口或含殓:人将断气时,由家人把米粒(男九粒、女七粒)、茶叶和碎银少许,用红纸包成小包,放人死者口中,称含口或含殓,临终者得到含口,是区别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标志。
②报丧:人死之后,家人立即爬上房头,掀开房头木板数块、鸣枪,吹牛角笳三声报丧,并用取下的房板烧水净尸。亲友闻讯后,带着米肉等前来吊丧,并帮助料理后事.
③洁净:用房板烧水洗尸,有买水净身之意。洗尸由孝子孝女以外的家人来洗,洗毕给死者穿上新衣。
④人殓:人殓时间,一般在当天或次日晚上举行,将穿好新衣尸体放人垫着白毡子的棺木中,蒙上白布,放上盖板,然后由孝子亲自钉棺,无论贫富,棺底的白毡子是必须放的,这与普米族尚白的习惯及自称“白人’有关。据说只要棺底放了白毡子,死人无论升天或来世投生,都仍然是普米族,因此,有老人的人家,家里人要及早给他准备好一床白毡子,以防需要时一时买不到,如果是妇女亡故,要待娘家人来看过,得到同意后方能装殓人棺。
⑤绒肯(给羊子仪式):绒肯即“给羊子”仪式,是为死者指路的一种宗教仪式,巫师为死者交待归宗路线,并给一只白绵羊为他带路(如死者是男的,则用公羊;如死者是女的,则用母羊)。举行仪式时,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糟粑,如果羊子摇头,表示死者欢喜,全家平安,死者家属则跪在地上向羊子磕头,请羊子喝酒。由屠户将羊杀死,取出羊心供在灵前,接着念开路经,向死者交待先祖的归宗路线,一站站地将死者之灵送往北方祖先发源地。“给羊子”仪式用的羊死者家属不能吃,仪式结束后,即把羊肉分给帮助料理丧事的村人。
⑤送殡及安葬:起丧时,棺材必须头朝家里,意为“让死者最后看一看家园”,出后门将棺材调头,直至坟地,意为“让死者从此以后不再牵挂家事”。送葬队伍到达中途时,将妇女隔在途中,男人送灵到坟地。灵抬到坟地后,将棺木放人坟坑,垒土成坟,一般以石板垒坟,富裕人家还要立墓碑、石人、石狮。垒坟后三至七天内,孝子孝女每天晨、昏到坟地“送饭”。
①守孝及上坟:死者去世后的十天内,死者家属不做任何农活,二十一无内不人别家门。百日之内孝子孝女不理头发,不刮胡须,不吃大蒜、辣子,不与别人争吵,不参加盛大的喜庆活动。三年之内孝子不婚,孝女不嫁。三年后才解除孝服,烧化孝布,恢复正常交往。
死者去世后的当年或第二年,逢吾昔节(新年节)、清明、农历十月十日均有很多亲戚前来上坟祭扫。祭品都是熟食品,十分丰富。上坟结束后就地生火,把祭食品渗杂在一起炒成一大锅,所有上坟的人争先抢吃,认为谁吃得最多,谁就有“福气”,在这些节日里,家里人还要将死者的亡灵“接回来”,请他(她)“坐”在历代宗亲神位上,和亲人一道过节,节日过后又将亡灵送回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