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葬式。苗族的葬式,据史籍载,古代有悬棺葬、岩棺葬和土葬三种。苗族古代的悬棺葬和岩棺葬,是把棺木置于临江河的悬崖绝壁之上,或者利用在山脚、山腰有村寨附近的天然洞穴,或者人工凿空安桩以置棺木,一般是一个家族共一个岩洞葬。现在这些古老的葬式在湖南沅江和酉水沿岸,贵州黔南和黔中等苗族先民曾聚居的地方均有大量的发现。自近代以来,苗族各地实行土葬。其中有用木棺、石棺的,也有不用棺的;有横葬也有顺葬的。各地丧葬形式和过程也不完全一致。
2.报丧。当病人与世长辞后,全家人都向死者放声大哭,并头披白布和麻;由一男子出门外鸣三枪报丧。邻居闻讯后,每家都自觉由一男子带上一升米到丧家帮忙;女婿和舅姑家也都送七尺黑布、香烛等表示哀悼。
3.停尸。由同性人替死者换衣,先用一尺长三寸宽的白布巾擦身,然后把白布巾挂在堂屋的中柱上,替死者换上里白外黑的单层寿服(即衣三裤三)然后准备办丧事,请巫师择定出殡日期、选择墓地、为死者招魂等。
4.吊丧。苗族有些地方在出殡前举行,有些地方则是安葬完举行。如贵州凯里一带苗族把死者安葬后,又请三亲六戚来吊丧。死者女儿不回来,但礼物要重于其他亲友。一般要送丧家粮食、酒、钱等。进餐后,客人回家时,也要在沿途桥上插香,在岔道口放纸钱,表示也请亡灵到家中作客。
5.出殡。这是丧家人及亲友向死者最后告别仪式。在黔东地区,大多是把棺材放在门外,出殡时先脚后头把尸体抬出放入棺木中。然后抬棺上山,只是由男人送葬,女人送到村边止步。抬棺时,前两人是死者的二三女婿或侄女婿;后两人是儿子或侄子;大女婿留在家收拾尸衣及地铺上的稻草等,并拿去村边焚烧。送葬队伍排列是孝子在前;其后是肩扛大马刀、嘴不时念咒的巫师,接着是抬棺的人群,最后是丧家其他人和来送葬的亲友。
6.焚巾。当吊丧客人走后,丧家还要举行焚巾仪式,即取出死者洁身的白布交给巫师,设一香案,摆上酒肉、糯米饭等,由巫师用悲痛的曲调念诵焚巾词,赞颂死者的生平事迹,并送亡灵去姜央(Vangbzaid);颂毕,焚烧洁身白布巾。此外,葬后第三天,由死者的长子把亡灵带到女儿家作客,再带回来看自家的田园庄稼,希望亡灵保佑丰收。丧葬仪式,到此全部结束。
另外,苗族对于凶杀、自缢、摔死、难产死的人,都实行火葬,一般而用木板或杉木皮抬到规定的地点去火葬,不留骨灰,也不设“灵魂寄宿所”。但产妇因死于家中,又有小孩,可以用棺殓焚化。
苗族丧族葬活动中,夹杂了一些鬼神观念和迷信做法。进入现代,鬼神观念逐渐淡化,丧葬仪式也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