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培育殡葬文化业,将使殡、葬和年复一年的祭奠,都成为人生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
常见的追悼会上,挽联,无外乎是“安息”或“沉痛悼念”;“盖棺定论”的悼词,有不少是假大空,甚至是标准稿、统发稿,让人听过即忘。但如从文化传承着眼,追悼会就不是这样开法了。
盛先生戎马一生,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逝世时,一位朋友将盛先生的遗物制成了一部幻灯片,其中有他的军中日记,记载了淮海战役第一枪在何时何地打响,有军功章,有批改子女作业的“墨宝”,有和老战友旧地重游的照片,有子女对父亲的回忆等。追悼会上,这部幻灯片一放,参加者无不十分激动,很多老战友一起回忆起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回忆盛先生的英勇事迹,让年轻人对逝者的生平有了生动直观的了解,效果远胜于程式化的悼词。
其实,由专业的殡葬文化产业企业经营,效果将更为动人心弦。如在逝者生前就录制一段话,把逝者的照片、遗物、子女亲朋的回忆穿插,制作成VCD,将使逝者音容笑貌宛在。
殡葬文化企业还可在挽联上做文章。本市一所大学的校办企业外聘的一位工程师逝世后,校办厂让每位参加追悼会的人说一句与逝者生前交往中感受最深的话,然后将其写成挽联。追悼会上,当家属看到那一条条颇有个性的挽联时,十分感动。追悼会后专门写了感谢信,并将逝者生前写的10本工作日记全部献给企业。
在英美等国随便走进一座墓园,都可以从林立的墓碑上读到一些或令人莞尔一笑、或令人沉思的墓志铭。
如介绍死者职业,一位牙医的墓碑上写着:“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一个钟表匠的墓志铭是“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如透露死因,有的这样写:“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有的这样写:“莎拉休特,1803~1840,世人请记取教训,她死于喋喋不休和过多的忧虑。”一些父母为夭折的婴儿撰写的墓志铭也颇令人玩味:“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相形之下,我们的碑文就逊色多了。墓园内,放眼望去,数千个墓碑除了姓名、生卒年月,其它大同小异,任他生前或著作等身、或创业辉煌、或仁爱忠厚,又有谁人知?专家认为,陵园不是死者集中的地方,而应该是文化资源的密集区,将这笔财富挖掘出来,殡葬文化业是大有可为的。
随葬物的设计也将是殡葬文化业的重头戏。爱因斯坦曾写过一封给1500年后人的公开信,传为美谈。其实有相当多的死者有很多思想、很多事不想或不适宜在死后立即“曝光”,可委托殡葬文化企业随葬墓中。目前,上海已在研究墓地的使用年限为30年,届时一旦迁墓,将这些随葬物面世,它们或者是逝者对孙辈的寄语,或者是逝者从不示人的诗作情书,或者是逝者心爱之物,可以设想,那会给家属带来怎样的一种怀念之情。
年年清明扫墓,往返数十公里,只是点炷香、送束花、鞠个躬,就打道回府。其实,公墓是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地方。殡葬文化业应突破“奈何河”,让生死对话绵绵不断。
陈先生的父亲逝世前,最遗憾的是没有看到还差2个月就出世的孙子。但每年孙子生日,都会收到一封爷爷写的信,小时候,爷爷在信中讲故事,如今孙子大了,爷爷就在信中讲人生道理。这些信,让从没见过爷爷的孙子,却对爷爷一点也不陌生。其实,爷爷在生前就给未来的孙子写下了18封信,让陈先生每年寄给孙子。
专家认为,类似这样的活动,殡葬文化业当仁不让。清明扫墓后,陵园可开设追思堂,让生者向逝者说说家中的新变化,然后由殡葬文化企业现场录像归档。这样,每一年的扫墓就不会再是走过场、程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