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欲说还休
我大姐,因病于2003年6月22日(农历)下午2点30分永远离开了她眷念的一切。三年前,胃癌手术,不想这次复发,终因回天乏力,与世长辞。
四十年前,我拎着小火箱,穿着借来的新衣,高高兴兴地送我姐去了她的新家――新宁安山乡赤泥村。四十年后,外甥来电:“我妈老病复发,你是否赶回来看一眼。”我火速赶往新宁赤泥村,奄奄一息的姐姐拉着我的手:“你来了!”我点点头,只见姐姐留下两行清泪。之后就呼吸急促,不能言语,加上发烧,四十小时后就离开了人世。
二、准备:千头万绪
在亲人咽气的瞬间,嘴里塞几粒饭,表示不是饿死的。即刻烧纸钱,鸣放小鞭炮,送别亲人;同时在屋外鸣炮四响(用大鞭炮替代),目的是召告乡人。接下来请来家族里有声望有能力的人来商量后事。
一是请村里的村长,让他帮忙(有些村里是要孝子挨家挨户去跪拜恭请的)。这样热的天气,是不能在家里久停的。二是请地仙看风水,选墓穴的地址,掐算出门的时间。三是要把当地的几位有头有脸的主要人物请来吃饭,商量丧事如何处理(特别是此时正是双抢的时候,大家很忙,也很辛苦)。四是通知亲朋好友(好在乡里电话通知方便,过去是要派专人各路通知的)。五是老外家不能电话通知,那样显得不恭敬,必须孝子亲自跑一趟,老外家当即来人看望,叫做看“热”,了解送葬的时间,即回家,待出门的那天清早又赶来送葬。六是准备菜蔬,猪肉、豆腐蔬菜是必须的,一头猪不够就两头,菜蔬没有就赶快买,进城购物。鸡鸭鱼等粗略的估计一下,大致需要多少。七是准备棺木和寿衣(好在都是有准备的)。
晚上,村长等一干人陆续到齐,吃饭喝酒后,就开始商量送葬事宜。双抢(抢收稻谷、抢插秧,因季节限制,插秧太晚就会颗粒无收)时间最紧,大家又很辛苦,但“当大事”,也是情有可原。于是安排借碗的,扛桌椅的,办厨的,挖墓穴的,抬霜的,接客的,管帐的(大家会送礼),购物的(酒、烟、耗布、鞭炮、纸钱、家祭等需要的一切物品)。。。。。。并且申明,无论多忙,也要尽力把人送出去。并且分头分批分户去通知各家各户,落实到人。安排好这些,再考虑一些关键的程序。比如第一天晚上的守灵,第二天晚上的开路朝房、家祭以及破血盆等,直到凌晨方休。
出殡的时间,颇费周折,第二天是好日子,宜殡葬,可惜时间来不及。第三天是小寒,不是太好。第四天第五天均是禁忌日子,更是不宜。于是师公有办法,说三天之内无禁忌,加上大热高温的天气,正是双抢时间,于是定在第三日。
关于风水地,实际上是我和外甥事先就看过了。对面是开阔的赤泥乡,居高临下,一览无遗。乡里素有“坟对尖山屋对凹”之说,我们调整坟山的位置和方向。坟的后背是一座巨石,隐喻靠山,我们十分满意。师公去看的时候,我们委婉说出自己的意思,师公很是灵便,同意这个地方,后来正式定位时用罗盘校正一下方位和角度,便大功告成。
是夜,我在堂屋陪伴姐姐,一夜无眠。
三、入殓:留下牵挂
首先是移位,把尸体从床上移下来,平放在垫有床单分地上。然后是用放有柏叶煮过的热水擦身,目的大概是避邪。接着由亲眷穿上寿衣,要穿内衣,外面穿了五层衣服,加上寿帽寿鞋等。穿好衣服,再把尸体移到灵柩旁边,因天气太热,不能立刻入棺。乡里没有大块的冰,只好用袋子装了许多炭安,平铺在地上,再把尸体平放在上面(效果果然很好)。到第二天下午,才开棺正式入棺。先在棺木里垫一些棕叶,意为送终。上面垫一块寿单,再慢慢的把尸体移入棺内,放正,用她身前穿过的旧衣固定好。在嘴里塞一块硬币,意为衔牙的钱。手里拎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的是她子女媳妇女婿孙子辈衣服上剪下来的衣角,让她以后认识自己的亲人,好保佑后辈一路平安,消灾免难。她左手摸着一根桃枝,是避邪用的。另外再放一些她身前常用的物品之类的东西,她女儿临时想起放了一副纸牌,以备死者以后娱乐之用。
一切准备就绪,亲人见最后一面,鞭炮齐鸣,然后盖棺定论。
布置灵堂。灵堂就设在堂屋里,堂屋外的大门上方写着“祖拔亲荐”四个大字,门上写着“沉痛哀思”。堂屋设的灵堂上写着“当大事”三个大字,左边是西街,右边是东街。灵柩摆放在堂屋的正中间,灵柩前面一张桌子,放有遗像和灵位牌子,外加一盏长明灯和供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