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满族丧葬的特点

来源:互联网 发表人: 2023-12-16 浏览量:2575

满族丧葬的特点:满族先祖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无论是查阅古史、考古发掘,还是民间传说,都可以找到和发现满族先祖曾存在过的土葬、兽葬、火葬和树葬的习俗。在满族南迁以后,开始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了,但仍然保留下来一些旧有习俗。

一是人死停放在西间。人死之后,顺炕沿在西间屋地上放三块板子,板子的高度以死者年龄而定。老年人与炕沿平,中年人次之,小孩最低。人放板子上,头朝西。这与汉人死后停放正堂不同,因满人以西为上。

二是从窗户抬出。其原因一说门是走活人的,不能走死人;另一说努尔哈赤从李成梁家跑时是走窗的,是为了纪念。而汉人从门抬出。

三是棺材起脊,棺材上盖为起脊状,与宁古塔(满族聚居地,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一带棺材同型,而汉人棺材则为平顶。

四是棺材里放谷草,栗树枝,这是火葬习俗的痕迹。

五是挂红幡,即丹旌。红幡立于门前,设木座高杆悬挂,每日日出悬出,日落取下,放在棺材旁侧。红幡的质料以死者尊卑而定,反映了丧葬的等级化。岫岩的满族人多用红布,红幡形状是将整幅红布分为四条,头和尾用黑布装饰。为何不用白色呢?因为满俗贵白贱红,认为红色是送终时才可用的。并说幡是人的灵魂,所以发引时由丧主执幡前行,并选单日出殡。如夫妻先死一人,死者埋葬后,在坟地上去掉黑头、黑穗,红幡拿回收藏起来,待后死者发引再由丧主执而前行。后死者埋葬后,在坟地上众人将幡抢回给小孩做兜肚,以求孩子平安长大。汉人所打的幡用纸制做。除幡之外,还有铭旌,由死者女儿赠送。铭旌用整幅红布制做,长七尺。幡和铭旌均用杆挑置,待棺材下葬后,盖棺材上面,埋于土中。

六是烧饭。这原来是女真旧俗。有史料载:“所有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在岫岩,仅将死者衣物放在灵柩下,待死者入坟后,衣物洗涤干净仍可由亲友穿用。这大约与生活贫困有关。所焚烧的物品有装在枕头内的荞麦皮、谷物及纸制的祭奠品,如车马人。汉人也焚烧车马人,不同的是满人面北,汉人面南,因两个民族的发源地不同。焚烧车马人是由奴隶社会中奴隶殉葬的习俗发展而来。焚烧衣物之类则大约是从满族先祖火葬习俗发展而来。

七是男摘冠缨截发,女去妆饰剪发。满族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丧葬均有男摘冠缨之俗,而男截发及女去妆饰剪发则是宫廷习俗。

八是百日内不除服、不剃头。满族人死后,其子孙服孝,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如果是一个老人去世,腰带及包头飘带都是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根红布条,称花孝。没过门的儿媳妇为公婆戴孝,白孝服内穿红孝服。妇女服孝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自孝服穿身上为成服,成服后日日穿戴在身,即不除其服。约至百日(九十日左右即可)致祭除服。汉人死者下葬后,在坟地上便解麻衣孝带,遇“烧七”(烧七个七)、烧周年时再穿。清朝满族人平时头顶前部之发经常剃去,百日服丧期间不准剃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