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具有特色的京族社会习俗

来源:福客网 发表人: 2023-12-18 浏览量:2477
 

    民族礼仪 

    在京族各村,成年人都要入“乡饮簿”。入簿仪式,在农历每年十月初十举行。乡饮簿就是成年男子参加哈节乡宴的花名册。入簿仪式就相当于习俗上的“成丁礼”了。

    乡饮簿上的顺序 每个京族成年男年,在乡饮簿上都有一个名字,也都有成年时登记的顺序。根据上线顺序,可以享受到他在众村中所应享到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按顺序轮流担任翁宽(管辖山林的人)、哈头(筹软体动物哈节祭品的人)、大力(义务殡葬的人);按顺序进哈亭亭受乡饮和听哈(听歌)。无疑,这乡饮簿上的顺序,是京家人民俗生活传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序列。 

    乡饮席位 乡饮席位标志着每个京族成年男子在众村中的社会地位。1949年以前,乡饮席位用木棉或砖搭砌为三级。最高一级称“床官”席,靠近哈亭中间,由村中“格古”、“翁村”坐席。其次为“中亭”席,由50岁以上的老人和“官员”(即历任和在任的“翁记”、“翁宽”等)坐席。最低一级为“行铺”,位靠哈亭边角,由50岁以下的“白丁”坐席。最低一级为“行铺”,位靠哈亭边角,由50岁以下“白丁”坐席。白丁要担负村中殡葬、修路、修缮庙宇、哈亭、学校等义务劳动。 

    在乡饮席中,同级官员按晋级先后定座次,同级又同时晋级者按年龄长少排座次。80年代,哈亭席位台阶已拆平,乡饮席位虽仍有“床官”、“中亭”、“行铺”之称,但只按年龄排席位,保存尊老风尚,让年老者坐好席位。 

    乡饮铺席,席地而坐。四人、六人或八人一席。菜肴由各人轮流带来,放在长方形木托盘(京语称为“蒙”,所以乡饮、听哈称为“坐蒙”,也称“哈宴”),整托置于席中。每“蒙”四到六个菜,全为通底荤菜,吃不完,由出菜者带回家。哈头备办的祭品也平均分到各席。边饮宴边听哈,祀神、祭娱、饮食与文娱并重,欢乐过节。 

    社会习俗 

    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京族生产习俗 

    (一)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二)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蠔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鲎网是专用于猎捕鲎的大网眼渔网。鲎为海上的节枝动物,其头胸部甲壳呈马蹄状,腹甲呈六角形,尾长尖且硬,呈剑状,其足尖利,能爬能游,活动必雌雄成对,喜沉海底沙泥处寻食,俗称为“鲎鱼”。鲎网通常长度多为135丈,高度为4尺,其网眼比其他网类都大,全网可围海域近一里。  

    (三)海上的规矩和禁忌 

    京族渔猎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习俗、规矩和禁忌也是纷繁多样的。例如,在缀织渔网时,忌人来问三道四。在浆网或晾网时,竹竿头处要挂上一团簕刺(又称“簕古头”)以避邪。每次扛网出海前,要在门外烧火一堆,把网从火上扛过,以示“兴旺”。特别在新竹筏装成后,要在路上或海边堆以融融热火,然后把竹筏从火上扛越而过,才能正式下水使用。一切网具,忌人在其上面跨过,特别严忌妇女跨越。胶新网忌别人走近观看和讲话,若这样,就认为此网将捕不到鱼。抬网出海,下第一网忌碰见女人。新造竹筏未下水时,忌煮生鱼或焦饭,若这样,认为当年会捕不到鱼。拿鱼篮出门到渔箔去捕鱼时忌见女人。忌到渔箔里大小便。坐船忌双脚垂在船外或舱里。船头烧香敬神的地方不能坐。 

    特色风俗 

    (一)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关于京族三岛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只蜈蚣精,吞食过往的渔民,毒荼生灵,附近渔民苦不堪言。一天,有户一家三口的渔民出海,又被蜈蚣精吸住船底,动弹不得。夫妇俩非常惊慌,但他们的小孩非常机智。他叫父母把船上的3个南瓜煮得滚烫,然后丢入海中。蜈蚣精以为是船上的人跳海逃生,便一吞了下去。三个滚烫烫的南瓜下肚,当场把蜈蚣精烫死,尸体也断成三段,变成三个岛。尾巴变成的岛叫万尾,头部变成的岛叫巫头,中间心脏部分变成的岛叫山心。这就是京族三岛的传说。

    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亦称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岛的京族系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 

    (二)哈节 

    京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族的“哈节”。“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即京语“唱歌”之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辰。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哈节来临之前,京族人家家户户赶着把各种活路干完,打扫清洁卫生,布置一新。到了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依次进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仪式。迎神--哈节的第一天,全村人撑着罗伞,敲锣打鼓,到海边把本村共同敬奉的海神接入哈亭;祭神--迎神之后第二天进行祭神,由“哈头”主持祭礼,宣读祭文,鼓手击鼓伴奏,并有多种歌舞;入席--祭神完毕,各家各户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来,集中在哈亭,全村人按地位等级入席饮宴,与神共“食”。席下由“哈歌”、“哈妹”唱哈,通宵达旦,连续三天三夜;送神--全村人把海神送回海中,仪式与迎神相似。 

    (三)独弦琴 

    独弦琴是京族最珍贵也最古老的乐器,它是保持原始一弦制的一种古老乐器,以大竹管为琴体。安南(越南)是独弦琴的主要流行地,而今京族的独弦琴,是他们的祖先迁徙时,从原居地带到京岛上来的。独弦琴发音丰满、淳厚,音色清澈明亮,优美动听,有吟唱般韵味。 

    (四)京族拉大网 

    京族三岛浅海一带盛产大小黄鱼、马交鱼、尤鱼等,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拉大网捕鱼的生产方式。大网长达1000多米,重约4千斤,每张网价值1万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户出资购买。拉大网时,要30多人抬网到海边,由网头带头乘船沿距海边70多米远的地方沿沙滩岸线下放,最后拉到沙滩,形成一个800多米长的半月形包围圈,几十人各在两头拉,从早上拉到中午12时才将大网拉上沙滩。现在一般一网能打几百至上千斤鱼,主要是大小黄鱼、马交鱼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有一网打1万多斤鱼的壮举。 

    (五)高跷捕鱼 

    高跷捕鱼也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捕捞鱼虾的方法。在京族三岛浅海一带,小鱼小虾一般在1米多深的浅海活动,这个高度刚好淹过头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京族人总结出了在腿上绑高跷以提高高度的做法,这就是高跷捕鱼。随着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现在高跷捕鱼已逐渐被其它方式所取代,京岛一带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踩高跷捕鱼,年轻一代基本都不会了。 

    (六)京族渔村 

    潭吉村位于东兴市京族三岛上,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278户,人口1278人,70%是京族。全村以农业、海水养殖、商贸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发展较快,1999年实现人均收入5100元,被防城港市委、东兴市委定为小康示范村。 

    民族、海洋、渔村是潭吉三大特色,目前已开发京族渔村游。在这里可以到海边滩涂耙螺、垂钓、拉大网,乘船出海打鱼,亲手做渔民家常菜,住渔家,观京族歌舞表演,做一回京族渔民,领略一下京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竹山景区 竹山景区位于北仑河入海口,是海陆交汇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西至北仑河,这里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端,又是陆路边界线的起点,其对面隔海相望是越南的芒街市和万柱海滩。这里是大清国一号界碑,还是北仑河国家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区。历史上竹山港曾是中国与越南一个热闹的通商口岸,从遗留下来的古戏台、古街、三圣宫、天主教堂等依稀可辩当年的繁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