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模糊记忆着每年有一个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然而是否家里也包粽子,吃粽子,已经没有什么记忆了。不过,那时的端午节母亲一定会记得的,家里会做一大锅糯米饭,可不单单是米呦,糯米饭下面有烘烤的豌豆和腊肉,还有金灿灿的锅巴,香喷喷的,馋的你直流口水,父亲兄妹坐在桌前,眼巴巴的等着母亲把饭乘上来,还直嚷嚷“妈,锅巴!”本来是一小碗饭量的我们,那天都会乘第二碗的。
能吃上粽子的时候,好像已是八十年代中期了,一进入五月,街上就能看见一些推着小车,桶里放着水浸的粽子的老人,他们沿街叫着“卖粽子喽——香甜,糯糍糍的粽子呦——”馋的我们这些都二十出头的少男少女们纷纷从口袋里拿出钱来买上两只,印象中好像要一元钱吧,把它的细绳子解开,小心地将蒲叶打开,叶子上经常粘着的糯米粒也成了我们的口中之物,吃到嘴里,真是又甜有糯,清香扑鼻,母亲看到我们这“可怜”的样子,决定自己来包粽子,以解我们嘴馋。可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母亲把糯米泡在水里,再精心的把家里枣树上去年摘的大枣洗干净放好,然后,在我们几双眼睛的期盼中开始包粽子了,折腾了半天,一只也没包出,母亲却不甘心失败,到街上买了几只粽子,一只只的“解剖”分析,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从中总结出了包粽子的方法,端午节的第二天,我们家也吃上了母亲亲手炮制的粽子。从此,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了我家的习俗,母亲包的粽子也更出花样了,我吃过母亲包的绿豆粽,红豆粽,枣粽,莲子粽,苡仁粽,肉粽……。这些粽子,在我们心中,早已不是简单的粽子了,它们是母亲的一片慈母心啊。
今天,又是一个五月端午,吃着朋友送来的粽子,我的心在哭泣,因为从这个端午我再也吃不上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了,再也不能围在她的身边听她包着粽子讲端午的传说了,但是,母亲那戴着老花镜,慈祥、精心地做粽子的情境却永远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生一世也挥之不去。
妈妈,你好自私啊,你现在是否已喝下忘世水了?你把我们都忘了吗?你再也不回来了,我们永远也吃不上你亲手包的粽子了,以后的端午再也感觉不到你的味道了,妈妈,我们想你,好想,好想。
如果有来世,我还期盼再吃到您那香甜,糯糍糍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