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自杀?
很多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每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可能不尽相同。也有一些人认为:“人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死亡。”单纯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很有道理,但请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是否能够找出一个曾经发生的例子,表明这个人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况下理智地选择并走向了自杀之路?
一个人走向轻生之路,必然有着很多在当时的他看来令他痛苦、无助甚至绝望的因素,如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物或关系,遭受暴力或性侵犯,经济困难,社会经济地位的巨大落差,缺乏人际交往甚至不与人交往,被人羞辱或丢面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
当几个不同的不良因素在某个时间段压向一个人的时候,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时过境迁后,或当时在旁人看来,事情并未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是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数的临床实践、研究和事实证明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的,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自杀的征兆。
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它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这种意念可能是延续短短几天,也可能拖上数月,甚至几年。
如今,自杀已成为现代社会病之一。丹麦是誉为世界上生活很舒适眈“福利国家”。然而,人们发现丹麦人自杀的人数也是创纪录的。它的自杀率是英国的3倍、挪威的3倍,居西欧之冠。在美国,自杀已被列为第九位死因。每年约200万人在企图自杀,约2.5万人自杀身死。其中离婚者的自杀率为全国自杀率平均值的2~4倍。有关研究表明,过去自杀者多系老年人,而现在自杀者的年龄如同犯罪年龄一样日趋年轻化。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起码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厌世感 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成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
极乐感 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烟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罪孽感 平时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而自杀。
冲动感 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志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失落感 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他自杀。
从众感 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为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当然,有意自杀的人通常是充满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杀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他们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蜘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等。因此,只要做有心人,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思和埃克特兰德认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年龄 有意自杀的人年纪愈大,死亡的危险性也愈大。
性别 尽管企图自杀的妇女大约是男人的3倍。但是男人自杀身亡的数目大约是妇女的3倍。
自杀安排 自杀的安排愈具体,方法愈致命,危险愈大。
得到援助的来源 人们在危机中得到援助的来源愈少,自杀的危险性愈大。
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预防青少年的自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重视家庭的健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家庭有时是罪魁祸首同时又是牺牲品,大约百分之五十的自杀是因为家庭破裂。即使是完整无缺的家庭,当生活变得杂乱无章的缺乏交流时,它应有的功能也将消失殆尽,同时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也大增加。事实上,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的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九倍。
教师应具有发现青海年异常行为的敏感性。根据众家之言,能首先发现青海年有异常行为的往往是教师因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仅有识别不良行为的能力,并且有中断这种行为的绝好机会。
建立咨询协作小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话,以社区为单位或以每一个居住区组成一支由校长、任课教师、心理学家、医务售货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咨询协作小组。负责对有麻烦的青海看进行心理疏导,以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把自杀意念防患于未然。
自杀的悲剧一直是人们害怕谈论和面对的话题,却不时地飘落在人们的视野中,惊起人们的扼腕叹息,甚至指责埋怨和反思。面对媒体上有关自杀现象的报道,特别是面对媒体有关富士康自杀连篇累牍的报道,作为一个在自杀学领域工作了十几年的精神科医师和研究人员,我想和大家谈谈自杀:一个人为什么会走向自杀?自杀之前有哪些征兆?发现自己或他人有自杀危险该怎么办?自杀之后如何处理?媒体报道自杀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个人自杀之前有哪些征兆
一般来说,自杀可以分为两种:冲动性自杀和蓄谋已久的自杀。
冲动性自杀一般在自杀念头出现后不久采取的自杀行为。自杀行为发生与否受当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如当时身处高楼、高桥、河边或湖边等,身边很容易找到自杀工具(药物、农药、鼠药、刀、枪等),则在急性冲突下迅速自杀。对于这样的自杀行为,其自杀征兆是剧烈冲突后的情绪变化(如盛怒、伤心欲绝或一反常态的冷静)或扬言要死或自杀的言语。
蓄谋已久的自杀,他可能会有着一段时间表现异常,如,出现抑郁(有以下多条症状:郁闷消沉、缺乏兴趣、疲乏无力或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记性差、脑子反应慢、缺乏自信甚至自责、没有胃口或吃得多、失眠或睡眠过多等),突然与人谈论、网上搜索或打听自杀相关问题(如自杀方式等),言语上流露出生不如死的感慨,突然安排财产、子女或老人事宜,将自己贵重的东西送人,流露出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如果没有自己他们会过得更好等想法,甚至直接与人谈论自己的自杀念头和计划;一些人亦会出现过分的担忧害怕,甚至认为有人在迫害他等不同寻常的感觉或想法等。
一个人如果曾经出现过自杀行为,亲人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生活工作中长期有不如意的地方,最近又出现剧烈的人际冲突或其他压力,有抑郁症状,那么他自杀的危险性就远高于其他人。
发现自己或他人有自杀危险该怎么办
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人轻生,同样也有很多因素让一个轻生的人放心不下,让他远离自杀。并且需要记住的是,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的。如果发现自己有轻生的念头,不要惊慌;面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死去还是继续活着两股力量的剧烈斗争,如果自我帮助、亲友帮助均于事无补的话,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网上心理咨询亦帮助有限的话,自己或在家人的陪伴下及时到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就诊,与专业人员一起找出摆脱困境的方法,这样的专业方法很多且效果很好,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等。
如果发现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同事情绪异常,就主动过去单独关切地询问他最近究竟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导致他一反常态,耐心地听他的诉说,谈出你的担心或忧虑,询问他如此痛苦有无自杀想法,同时不批评他的感受和轻生念头,提升他继续活下去的欲望,谈及他牵挂或放心不下的人或物,和他一起分析并找出自杀以外的其他出路。如果发现他的自杀危险性很高,则要找出他可以信任的其他亲友一起来帮助他;必要时安排人24小时陪伴他,并及时陪他去精神心理科门诊就诊。
自杀悲剧发生后应如何处理
自杀的悲剧发生后,尽力尽快展开抢救以挽救生命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单位或学校出现自杀现象,应安排专人对内、对外发布此自杀相关信息(死亡时间、地点、方式、分析可能的原因及自杀以外的其他解决办法及类似情况下可用的求助电话、网站或心理精神科门诊咨询机构等),以避免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甚至模仿自杀的发生(即出现一个自杀后引发的连锁效应,其他有自杀危险的人看到或听到此自杀事件后会迅速走上轻生之路,又称自杀的聚集效应)。必要的话,安排相关人员(密切接触者或亲友)为死者举行追思会,目的是在抒发各自的哀思、痛苦的同时,讨论出更加积极的解决应对办法;并且发现那些高自杀危险的人及时给予干预帮助,避免其走向自杀之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