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这是咋啦,写作不愁成,作品不愁发,怎么迷上这些吃力不讨好的玩艺儿。
——欠着多家报刊、电台的稿约和文朋诗友的人情账,去干与己无关的事,不知图个啥。(这些自然不乏偏颇之词,其实他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诗、文见诸报刊)。
是的,李守义图啥?答案也许在于——
他自己是孝子
要弘扬中华孝道,首先自己就应当是孝子。采访中李守义一言道出由衷,他不光这样说,更见于这样作。蛇年岁末,李守义兄妹们聚在一起吃团年饭,提到二哥守义这几年为“孝文化”四处奔波的话题,弟妹们众口一词地称赞老李:“在我们家二哥就是个大孝子,从小时候起,那么嫩的肩膀就帮父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李守义在兄弟姊妹6人中排行第二,孝感解放那年他才10岁,因家大口阔,父亲弹棉花,收入微薄,难以糊口,全家一直靠借东还西度命,后来上初中的大哥不得不辍学当学徒,小守义也处在人生的“十字口”……
该得吉人有天相。孝感为培养中国第一批人民教师,考棚(后为孝感一中)师范班福利招生,不收学费反倒每月发给75斤大米供学生在校吃住,这对于别家孩子虽然不算什么,可对于守义来说,既能读书养活自己,又能帮助养家,一举三得!于是他跃跃欲试,即兴作了一首快板《打败美帝野心狼》而被择优录取。为省出75斤米,守义“厄苦”自己搞走读,早晨饿着肚子上学,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吃,这样每月能背回75斤米帮父母养家口,他妈喜得合不拢嘴:“这书读得值,不光养活自己,还能养活两口人!”有趣的是以这首快板发端,从此使他和曲艺结下终生缘,1998年还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全国优秀会员”奖牌。三年学成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蒲圻县任教,从此他每月有29元工资,为了帮父母养家,每月牙缝节食地省出10元寄回家雷打不动,自己所有花费就靠这19元。怎么也没想不到,一年下来,还零星“抠”下30元,过年回家再给爸妈一个惊喜!
1956年,17岁的他应征“投笔从戎”,参军后全家少了唯一的“工薪阶层”,更是穷得叮当响,当他得知家里迫于生计而当出房屋后,他寝食不安。部队每月仅仅6元津贴,别家给部队的儿子寄钱寄物,他竟然每月倒给家寄5元。后来按“年功”几次增加津贴,他都把增加的钱孝敬了父母,直到1965年提干,他把多年“抠”下来的200元带回家,赎回了当出的房屋,父母感到得老泪纵横:“亏了你哟,我的孝子儿!”
虽然家里又有了“窝”,但因父亲长期弹棉花,纤维入侵气管落下顽症肺心病,这对于一直在债台打滚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几个子女大都在外,有的还在读书,都没钱给父亲治病,守义只好把父亲弄到部队驻地住院治疗,他日夜守护,终于把父亲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父亲逢人就夸,这是二儿的孝心救了他!1980年6月,正当省里要他参加全国业余文艺观摩演出时,父亲又一次因病住院,这是他到文化部门工作后第一次组织上派他出远门,本想在父亲病床前尽孝却无法开口请假。当他从观摩演出地急匆匆赶回家时,父亲遗体已冰冻了两天,一进门,他一头跪倒在父亲遗体旁撕心裂肺地哭喊:爸,咋不等儿子回来给您治病呀!1984年,他84岁的母亲身患重症住院,因为是在他和弟妹们的精心照护下安祥“睡”去的,才稍得慰藉。
父母先后去世,都是他次子当长子带着弟妹们,捧着骨灰盒回老家汉阳蔡甸张湾李家台子主持安葬。他自己写悼词致悼词,全湾老少听着那哀孝悲情、痛心揪肺、如泣如诉、宛若一篇张扬孝道的悼词,都深受感动。婆妈们用衣角擦拭着泪水:“没想到守义是个文才子,更是个大孝子!”
是的,如果说李守义为着弘扬“孝文化”沥血讴歌的话,似乎要从他20多年前他父亲去世,后来母亲去世那两篇催人泪下的悼词开始。如今,他倾尽夕阳血,呕心“孝文化”,似乎可以这样说,他把中华古老的忠诚孝道的内涵,以一个文化老人的赤诚,从“家孝”到“公孝”、从“小孝”到“大孝”,乃至在新的时期大大外延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