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值得儿女们敬爱的老父亲

来源: 发表人: 2023-06-30 浏览量:3871

在我人生旅途中,父亲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不但给了我生命,更重要的是以他朴素无华的言行,教育和影响了我的一生。
        父亲的青少年年代是极其悲惨的。他8岁那年,我的祖父就被歹徒凶残地杀害(宗族械斗,见人就杀)。可怜的祖母带着我三个姑母和我父亲艰难地生活,还怀着身孕(几个月后就生下了小叔),家里生活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一个原本属于小康生活水平的家庭没落成了贫穷阶层。父亲的书读不成了,幼小的他就只好给有钱人家放牛。13岁就给地主当长工,17岁就受雇帮老板到江、浙推“信货”、贩盐巴,有一次差点病死在路途中,幸亏好心的房东无私相救,才检回一条命。。。。。是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了解放,我家生活才有了改变。解放后,父亲开始在婚姻方面也很不顺,原妻病故,大儿子(我的大哥)在我2岁时也因病而亡了。
        正因为如此,父亲从心里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时刻教导我和兄弟姐妹,要感恩,要诚实,做一个诚实正派、有理想、懂知识的有用之人。他对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他的行动。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从不知道停歇的人,只要没有倒下,就不会停止劳动。用句时髦的语言表达,他就是那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老黄牛”!
        在生产队,他挣的工分总比别人多
        由于从小生活的磨练,我父亲身体很结实,虽然只是个中等个头,但论劳动技巧或耐力,队里没有几个能比得了。所以,父亲在生产队经常被选为生产委员,别看这个不起眼的角色,他可只有劳动能力和技术比较强的人才能当选的。那时,每个劳动力要评工分,最高的评10分,低的评8分左右。妇女劳力最高的评6分4左右,低的只有4分多些。我父亲一般都是10分,是最高的几人之一。评上10分底分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劳动技能要高,身体要强壮,各相活都拿得起,生产队总体工作计划应做得出来。也就是说各方面必须全面。
        父亲不但劳动技能全面,更重要的是十分勤奋、勤劳。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生活之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劳动起来,也经常帮助别人,不惜力气。在家里,他也是一样,不论是男工、女活,他都能够做。家里的“自留地”,种的瓜、菜也总是比人家的好得多。
        由于父亲劳动底分高,又十分勤快,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只要需要,他都是冲在前面。因此,他出工时间总是比别人多。所挣的工分,自然也就比大家要多。
        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当农民时,成为了生产队正式劳动力。推车、收割也都参加过。父亲劳力比我强,看见我跟不上趟时,就来给我支援帮助。我亲身体会到了父亲的关怀,更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父亲一生,是劳动的的一生,是不知疲倦的一生。就是到了现在,父亲已经80多了,还是整天忙个不停。年纪大了,没有分责任田,家里就只有几分“自留地”了。一生劳动惯了的他,还是如年轻时一样,闲不住,在地里种上蔬菜、大豆、花生和棉花等植物,常常是忙得过晌午还不收工。母亲没有办法,总是到地里去叫,他才回家吃饭。他和母亲现在每年种地收入,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半生活需要。听说今年还卖了近千元钱的花生、棉花和香油呢。我们在外面工作,离老家远,无法照料他们。真是既心疼又无可奈何。令人无比欣慰的是,父母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却非常之好,除了偶尔头痛脑热,几乎没有什么大病过。我衷心希望二老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克勤克俭,疼爱子女简直到了忘我地步
        我家人口多,除了赡养祖母(父亲和叔叔共同负担),家里还有七口人吃饭。这样的一个家庭,在当时农村是比较普遍的。由于人口较多,生活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家里生活有所改善,父亲除了勤劳动,多挣工分(母亲也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和兄弟也利用学习之余的早晨、星期天到队里参加劳动)以外,就是种好自己家的菜地,卖点钱,还有就是养猪养鸡等,卖出后换钱贴补家用。除了多劳动增加家庭收入以外,就是尽可能省吃俭用了。那时,农村粮食产量比较低,原因是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粮食比较紧张。条件稍微差点的农家,农闲时一天只吃两顿饭。为了防止饿了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劳动,早晨一般吃泡饭。这泡饭是用自己种的青菜与米糕加少量大米煮成的。营养谈不上多高,但却耐饿。下午四点左右就吃第二餐,基本上与早餐差不多。天一着黑,父母就招呼大家早早睡觉。一是免得运动,多消化粮食,二是省得点油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菜方面。一个月最多买两次猪肉吃,即使如此,父母也是尽量让孩子尝尝荤,自己却舍不得下筷子。家里养了鸡猪,并不能为家里改善伙食。因为那是为了卖钱给孩子做衣服或报名读书的。就比如鸡蛋,平时也很少舍得吃,来客人就拿出来招待用。那时,我们天天希望有客人到家,因为可以争上光吃面条和鸡蛋了。省下来的鸡蛋一般是卖给生活好的人家,换来的钱用于贴补家用。生产队按人口分给家里的菜籽油,也是尽量节约着用。节省下来的又是出卖,换交学费。
        作为穷人家的一家之长,父亲的责任是非常沉重的。他吃苦耐劳,在我们村里是出了名的。为了把有限的菜肴省给我们吃,他吃饭可以说基本上不用菜。我经常看见他用一粒咸豆就和两口饭吃。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粮食,又使肚子不致太饿,饭前他总是先喝点开水把肚子填个半饱。我们当时不懂事,不知道父亲的用意。还是后来的谈话中,父亲自己透露出天机的。想起这些,我们是多么地难过啊!父母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省吃俭用,可以说到了人所能够忍受的极限!有这样可钦可敬的父母,作为子女的我们感到无比地自豪和骄傲!虽然,他们是极其普通的农民,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老人,但在我们子女的心里,他们是最伟大的,是最可尊可敬的人!
        以上,只是对父亲生活和劳动两个侧面的记述。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朴素善良的民族。正是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教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子孙后代。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绝对谈不上怎么优秀。但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确使我们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