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说文》篆书写成 ,解释为“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殡字左边的“歹”原写作 (读作 niè,音列),意思是“剐”,就是将肉从骨头上剐下来,这也就意味着“死了”。因而“歹”字通常用作表示死亡一类字的偏旁,如殊(原意死)、殉、殇、殂、殛、殃、歼、殄、殚、殪、残等。后世揩书将 写成“歹”形。右边是一个宾客的“宾”字,作动词,意指“以宾客之礼招待某人”。于是,“殡”的原意是:亲人去世后,停柩于家中,象对待宾客似地对待死者,以此送死者去“另一世界”。由此便产生了相应的活动及其礼仪,即民间说的“治丧”。因而,殡就定义为治丧期间的一整套仪式及其活动。
关于殡的礼仪,一是殡的时间,二是殡的地点,三是殡期间的活动,它们都属于“殡礼仪”的范畴。
关于殡的时间。春秋以前,生者在世时不预先准备丧事,《左传.隐公元年》:“豫凶事,非礼也。”豫者,预也。要到人去世后,丧家才开始操办,而丧事的礼节又多,并通知死者的亲朋前来吊唁,等级越高,排场越多,因而殡的时间就必须足够地长。《荀子.礼论》载,周礼规定“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春秋战国以后,生前预先准备丧事变得越来越普遍了,殡的时间也渐短,如汉高祖刘邦以后的几个皇帝一般只殡了二十天左右,最讲排场的汉武帝死后也只殡了十八天。后世民间则多殡三、五、七天不等,但豪门富贵之家也有殡七七四十九天的,如《红楼梦》第十四回中贾府的秦可卿死后就殡了四十九天。毛泽东同志
关于殡的地点因死者的社会地位而异。如春秋时晋文公死后,“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国宗庙所在,宗庙是国家象征,殡于此就具有“国丧”的规格。中国民间一般停柩在厅堂中或宅前搭棚(称孝棚)。停柩之处古称“殡宫”,后民间习惯称“灵堂”或“孝堂”。现代城市中人口拥挤,不提倡在自家门前搭棚办丧事,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明文禁止此类行为,而提倡到殡仪馆办丧事,因而殡的地点就改在殡仪馆了。
待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