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陇东丧葬礼仪

来源: 发表人: 2023-07-05 浏览量:21586

丧,指哀悼死者的仪礼;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庆阳有史可考的丧葬习俗明显地继承和沿袭了中原丧葬制度的基本形式,反映了陇东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称的历史事实。

以农为本的经济,决定了汉民族自遥远的古代以来就形成了视土地为生命,讲究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为汉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标准葬式。董志塬一带自汉代以来的坟墓形式为长方形竖穴加半圆形横洞,与人间基本的地坑院窑洞式住宅极为相似。贵族、富户也有在方形土坑下砖箍洞穴,而普通老百姓横挖土穴用于安放棺木。本区坟丘的形式最初为圆形,但近代以来则崇尚圆锥式。大约自古代社会中期以来,庆阳的墓葬中出现了石刻的墓志铭,用于记载死者的姓名、官爵、身份、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而广大平民则多用普通的砖以辛红书写、红纸(布)包裹成墓砖以代之。

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自古以来,丧礼为汉民族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现就庆阳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

初终。

大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董志塬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忌用斜料,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老人初终,即需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尸,以公鸡缚之灵下守丧,两旁以麦草铺地,孝子开始守灵。

讣告。

遗体停放妥当,即由子女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请娘家,男请舅家。

入殓:即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又叫转板。董志塬及其周围地区对入殓是比较讲究的,转板又有“大转”与“小转”之分 。入殓时,棺底除铺褥子外,通常均要铺以大红色棉布,然后将遗体移入。再用麻纸包“柏香”(柏树叶碾成的粉末)或柏木锯末(可用松木锯末替代),在遗体周围的红布下铺垫,直到遗体四周实落,谓“小转”;若不用麻纸直接用“柏香”或柏木锯末铺垫,直到与遗体到一个平面,然后将红布边缘沿棺材四周塞入,称“大转”。无论“大转”或“小转”,其基本要求都是要使遗体在安葬过程中保持稳定。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

成服。

家属去世,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就必须服重孝而出。其他亲属的孝服则可稍迟。东门人的孝服依据与死者的关系有轻重之分,但却不十分严格。孝男(包括养子、继子、女儿、侄、侄女)需用粗麻布制成宽大的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是,第一个老人去世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遗体埋葬。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象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设祭。

设祭,就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终。首先是悬挂“吊子”,摆放纸活,有五供样、七星件、十样锦、靠山、辅山、排楼、碑楼等种种形式。下葬前一天午后布置灵堂,并向死者供奉各种献饭、献果,称“陈设”。家境好些的家庭在陈设之后还要行“家祭”礼。家祭仪式繁褥,庆阳各地不尽相同。西峰人在丧事祭奠活动中注重隆重而简朴,不事过分排场和繁琐。最多于出殡前夜行家祭便礼。届时,请官、宾、经生(道士)、阴阳、唢呐(乐师),在孝子及亲戚中按亲属关系由远到近诵读祭文、念经超度亡灵。一般家祭依据孝子亲属多寡,祭文数量不等,通常需3—5个小时,家祭仪式的丧事,在安葬死者的过程中还有几次祭文,通通属于设祭的范围。

打墓。

人死之后,在所有后事中除棺木寿衣多提前准备外,“打墓”就成为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七八十年代以前,庆阳人多以土墓为主。通常挖一长、深各7尺、宽3尺左右,前大后小的长方形墓坑,坑下横挖深7.5尺、高2.4、宽3.33尺左右的墓洞。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流行“砖箍墓”。“砖箍墓”与土墓在形式上一致,只是横穴用砖箍而成。横穴上方掏(留)一砖空,用于置放墓砖。墓砖用朱砂(或墨)书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所生子女及配偶等内容。打墓一般必经在安葬的前一天完成。通常由孝子每顿亲自送饭。而且每餐必须有烟、酒。

出子。

即出讣告、门告。就是以子孙名义将死者亡故日期、时辰等用白纸大字书写帖于门板上,置于大门外或路边,其目的在于告丧。出子时在已安放停当的门告前由全体孝子跪伏,阴阳先生诵读文告内容。                   

安葬。

即出殡。庆阳习俗,一般在第3日上午下葬,也有5天、7天出殡下葬的,具体出殡时间由阴阳先生算定。起灵时,由长子将灵前多日的纸灰瓦盒对准棺头摔碎,谓“摔纸盆”(现也有将纸盆随葬的)。随之孝子扯纤恸苦,长孙持“引魂杆”于柩前而引,吊唁亲友随赴坟地。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墓地较远,人们始以车拉棺木出殡。下葬后,送葬者均须铲土堆冢,将丧棒按家中人口辈分插成数排,坟前用胡基(土坯,近些年一律用砖)垒成小屋状。烧纸连同祭奠纸活及守灵铺草一并烧化。送葬人等必须依原路返回,子女每晚需上坟挂灯,一连七七四十九天。

全山。

本是安葬后第三天,所有孝子上坟为亡者修阴宅划院落,最终完成安葬仪式的一道程序。但近几十年来,多数在安葬的当天下午即行全山仪式,甚至有的在安葬完返回半路即折回坟地全山。全山时,孝子要用麻绳将坟冢拉刷整齐,并拉出坟院范围,四角以五谷杂粮纸包埋记,所有孝子左三圈、右三圈为亡者踏院。

待客。

庆阳人的丧事大多为三日,最后下葬日方为正事。其余时间的来客一般均以饸饹面待之,第三日下葬时,多为两餐,早上吃饸饹面,称“喝汤”,下葬后备酒席相待,称“坐席”。席间,孝子要向来宾叩头敬酒致谢,所有来宾不能猜拳行令,嬉笑斗趣。

送七。

自亡日起,每七天孝子要烧纸送七。早先从家门口烧起,将至坟地的路程分为大约七段。一七一段,每七相接,至七七四十九天到坟上。现大多每期直到坟地。七如逢七(古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则提前一日。满七后请回灵牌,在家设灵牌香案,备灵亭,孝子、外甥、女婿同来叩祭,然后将灵牌纸活送至坟地烧化祭奠。

百日。

亡后百日,亦需提前一日将灵牌请回家中设祭,次日烧送坟头。此外,凡大节令,如冬至、清明或亡者生日,孝子均需上坟烧纸化钱拜祭。惟春节时,多在大年三十将灵牌请回,设灵牌香案贡祭,直到正月初二下午或初三送回。春节请灵祭奠要持续至亡者三周年以后。

周年。

周年即亡者去世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其中一周年称头周年,为中祭,多由孝子、女婿、外甥等祭奠;二周年又称望周年,为小祭,只由孝子、女婿等以简单礼仪上坟祭奠即可;三周年为大祭,最为隆重和讲究。一般与葬礼一样,要设祭棚、献纸活,请唢呐,安葬时没有家祭的,还要举行家祭、点朱。有时还要请官、宾、经生。

庆阳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凡死于宅外者,灵柩一般不能抬入院内,须停置于大门外。如确需入宅时,需破墙而入;死者入葬全山前,所有孝子均不得入他人宅院;每写灵牌时,都必须“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于生老二字上;灵柩抬出宅院,必须将所有纸、吊、丧棒一并收拾干净送至坟地,家中不得遗留等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