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杨靖宇殉国地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位于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处,坐落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的一个山谷里,占地面积79920平方米。殉国地始建于1962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工。1978年重建,1989年末第一期工程竣工。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始建于1989年10月,现有建筑面积720平方米,设有接待厅和6个展厅。馆藏资料丰富详实,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198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烈士    纪念地;199...

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的驿城区古城乡的李湾村,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十年动乱中停工,1981年扩建后开放,建筑面积为4466平方米。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门一条整洁的通道向南,路西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住房。路东中间一角门,形...

少年轶事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盛气...

改名的原因和过程

1932年,杨奠坤被派到吉林,组建武装队伍,组织抗日斗争。在一次和日军的战斗中负伤,返回哈尔滨治疗。接替他的是满洲省委的战友,后来大名鼎鼎的抗联英雄--杨靖宇。杨靖宇本名叫马尚德,为了稳定军心和迷惑敌人,马尚德借杨奠坤的名字,改名为杨靖宇。

三次公葬

杨靖宇将军的遗体第一次葬在蒙江县   1939年冬日寇加强了对抗联第一路军的围剿。敌人组织了三省联合大讨伐,采取 遇到山林队和抗联,打抗联放过山林队;遇到杨靖宇司令部和其他抗联,放过其他,死死咬住杨靖宇的策略。然而,使杨靖宇部真正受到损失的是,1940年 2月1日特卫排长张秀峰携带4支手枪、弹药、9960元抗联经费和重要文件投敌,使敌人掌握了杨靖宇计划的突围路线和联络点。杨靖宇率余部冒着严寒...

将军记录

杨靖宇将军身高1.93米,是中国人里罕见的高个子;又因其语言天赋,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关东大汉。   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 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司令他们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研究时,因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敌兵力达4万多人。天上有飞机,地...

生平事迹

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

马少波作品

马少波先生60余年来,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戏剧、诗词作品及文艺理论著述 。 主要剧作有《闯王进京》、《正气歌》、《宝烛记》、《明镜记》、《白云鄂博》等30余部,其中获文化部文华奖等多种。 京剧剧本《宝烛记》获文化部优秀剧作文华奖,《正气歌》获北京戏剧评奖一等奖、文化部优秀剧本奖,昆曲《西厢记》获北京戏剧评奖剧本特别奖,作品还获全国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评奖荣誉奖等。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

地主阶级逆子 农民运动领袖

  作为我党早期的革命领袖,彭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农民运动的贡献。他是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和理论家,在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反抗剥削压迫、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为我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毛泽东曾称赞彭湃是农民运动的大王。   彭湃于1896年出生于广东海丰县有名的大地主家庭,他自述家况是: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平均一人就...

访九江籍音乐艺术博士李中和

九龙网 2007-03-20 10:19:19 当李中和教授步履稳健地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很难相信他已经91岁高龄,近日,记者在南湖别墅他侄子李国俊的家中,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李中和著有:《乐之理》、《怎样作曲》、《音乐的纵横》、《数学和声学》、《心隅情余录》等书。 作有:包含独唱、齐唱、重唱、合唱、钢琴、管弦乐等类型乐曲一千余首,大型歌剧六部,三军新号谱320多种。 ...

官场起伏

作为先朝旧臣,耶律铸在忽必烈即位后屡罢屡起,是当时政局多变在他身上的一种反映。他继承其父以儒治国的家教,无疑是倾向推行汉法的。但是他与汉法派主流人物似乎只有同盟的关系。即使在台上,他也位高而权不重,这又与他不在意于积极用世有关,他后来宁可醉酒赋诗以自娱自得。然而对于阿合马之流,他是执意反对的。其《杂咏》一诗表示:我虽不解事,知时莫如我,须为扇仁风,吹灭权门火。   至元二十年(1283)...

历史评价

四月初八日,监察御史陈天样就上章弹劾他过去有贪赃劣迹,执政后所奏行者多无成效,其中说到:今取本人所行与所言已不相符者,昭举数事:始言能令钞法如旧,钞今愈虚;始言能令百物自贱,物今愈贵;始言课程增添三百万锭,不取于民而能自办,今却迫胁诸路官司,勒令尽数包认,始言能令民皆快乐,凡今所为,无非败法扰民之事,既及于民者,民已不堪其生,未及于民者,民又难为后虑。陈天样建议宜将卢世荣本人移置他处,量与一职,待...

平山郁夫轶事典故

平山郁夫在他的自传中说,自己只是这悠悠大河中微乎其微的存在。即使注定成尘,日本画家平山郁夫他这颗微尘的重量也比别人大得多。对于他,政治只是一种手段,而目标,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是全世界再也不要有战争。一直支持他走下去的,是7世纪中国唐代的一个僧人,玄奘。 平山15岁的时候,美国向他的家乡广岛投放了人类第一枚原子弹,平山所在的学校201名师生当场死亡。烟雾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血肉模糊,或断了手...

平山郁夫主要作品

『仏教伝来』译:《佛教传来》(1959)(佐久市立近代美术馆蔵) 平山郁夫自传《悠悠大河》『入涅盘幻想』译:《入涅盘幻想》(1961)(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蔵) 『受胎霊梦』译:《受胎灵梦》(1962)(广岛县立美术馆蔵) 『ガンジスの夕』译:《干湿的稻田》(1970)(成川美术馆蔵) 『画禅院青邨先生还浄図』(1978)(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蔵) 『広岛生変図』译:《奇怪的广岛...

人物风采:黎先耀

2008年04月24日 17:42 新浪科技 黎先耀,1926年生于浙江杭州。上海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经济日报》高级编辑、《科技导报》特约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创办并主编《大自然》杂志,创作并选编了许多科学小品文集,被评为新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其作品有:《鸟的乐章》、《大自然的召唤》、《神奇的发现》、《现代人的智慧》等,被评为优秀图书。黎先耀是一位...

画魂深入寓人魂-----——追忆著名国画大师于希宁

朱云泉 原创 2009-02-11 08:11 著名画家于希宁大师已经仙逝一年多了。一年前当笔者从媒体上得知这位当代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于希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一位慈祥而充满活力的老画家形象就重新浮现在我的面前。 那是199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经原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辛玮引见,我有幸拜访了著名花鸟画家于希宁教授。当时于教授的寓所还是一套普通的三居室教师住宅楼。客厅对面就是他的画室...

“梅痴”于希宁

他笔下的白梅,铁骨冰魄,奇逸纵横,雪蕊吐芳,格调清奇,如同他刚挺高洁的品格; 他笔下的红梅,高古雄奇,冷艳出尘,气韵丰沛,灼灼如火,俨然他一颗痴情炽热的艺术之心。 面对于希宁先生姿态各异的梅花图,扑面而来的是岁寒三友中梅的浩然正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君子气质和磅礴精神!作为我国重要的花鸟画代表人物,于希宁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赋予了梅花,将人文情愫倾注于花鸟草虫,他把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拓宽到了...

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8年1月,于希宁、冯德英、郎咸芬、王玉梅、张春秋被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于老家人将全部奖金捐出。

梅里雪山永远绽放的格桑花——追记藏族教师桑培

2009年06月11日 07:37: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6月10日电 题:梅里雪山永远绽放的格桑花追记云南省德钦县藏族教师桑培 新华社记者邓久翔、李倩 4月28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的金沙江边,格亚顶村民小组的藏族群众含着眼泪,为他们热爱的藏族小学教师桑培举行了葬礼。 今年54岁的桑培,在德钦县的边远地区坚持教学34年。4月27日,他在为10名学生授课时...

老教师坚守山村小学34年 最后一课倒在讲台殉职

2009年12月23日1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年4月27日上午11时20分许,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茂顶完小格亚顶一师教学点54岁的藏族教师桑培,在给他的10名学生上当天上午最后一堂语文课的时候,忽然倒在了讲台上,不幸以身殉职。54岁的他,34年来一直在德钦县最边远的羊拉乡小学教学工作,其中有33年一直担任着一师一校的老师;临近退休的他,在为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倒在了讲台上 最...
  共1347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