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清明祭母

我亲爱的妈妈清明节又要到了,儿子十分想念你,不知道你在天堂过的可好,儿希望常常在梦中与你相见,已叙离别之情。

母亲节祭

母亲于2009年2月27日仙逝,享年78岁。 今天是母亲节,看着别人家的儿女在张罗着为母亲过节,我的心突然非常空荡--我去哪?为亲爱的母亲祝福! 44年前,在母亲的痛苦中,我来到这个世界,在母亲的期望中成长。父亲是一个最最普通的一名煤矿工人,母亲没有工作,拉扯着五个儿女,七口之家月收入仅有54.82元,艰辛度日可想而知。父亲性格孤僻,上班下班很少与人来往,只是拼命干活补贴家用。母...

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她以无私而宽厚的情怀 养育我!!我永远铭记在心 !我希望她在天堂里快乐幸福!! 她是一个善良的 人。 肯帮助别人,大度、仁厚! 她超越了世上任何一位母亲 !!因为 她是我的养母!! 每年的清明节 我们都缅怀她!深深地感谢她的恩德 !!竹英妈妈 我们永远怀念你!!

我的父亲

从没有仔细看过爸爸 那晚8点多,爱人不在家,我挺着大肚子从外面吃饭回来,远远看见,路灯下,爸爸坐在一个石墩子上是在等我。我远远盯着爸爸,认真地,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有爸爸,真好!我真幸福! 但是,那时爸爸已经病重了,几个月后,爸爸走了,到天堂去了 爸爸,你在天堂多和别人聊聊天,别寂寞了!

鲍国宝:紧急送电进北平

2009年09月22日11:2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鲍国宝:紧急送电进北平 看着这些用无数心血和资金建起来的电厂被亲手毁弃,工程师们痛苦滋味难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 | 北京报道 1948年隆冬,天色渐暗的北平城,街道上路灯全熄,室内烛光如豆,人们在一片漆黑中等待着围城后的第一次电力供应。 北平城外,围绕电力供应的战斗正激烈进行。12月14日,京西咽喉要道附近,解放...

鲍国宝:严谨治学 高风亮节

鲍国宝是个勤奋务实、治学严谨的学者。1924年留学归国后,面对我国电力落后的局面,他深感任道重远。他虚心向同行学,向书本学,结合工作实际学而不厌。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学习苏联经验,年过半百的鲍国宝坚持每天自学俄文,后来能够阅读俄文,翻译俄文书籍资料,能和苏联专家交谈。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1900~1995年)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世界性的科技巨著,共有7卷31册,要把它翻译成...

鲍国宝:施展才能 老而弥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鲍国宝先后担任华北电力公司总经理、燃料工业部华北电业管理局局长。那时候,百废待举,经济建设需要电力先行。他重点负责华北地区电站、电网的修建工作。1950年,大同煤矿恢复生产急需电力供应,他迅速组织技术骨干修复了大同发电厂。1950年8月,鲍国宝被任命为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局长兼修建司司长,主要协助苏联专家对东北地区抚顺、阜新、富拉尔基3个电厂的恢复装机,督办...

鲍国宝:战火生涯 迎接光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飞机轰炸广州,形势一天天危急。鲍国宝和广州电力管理处的同事们坚持岗位,随时准备抢修被炸坏的线路。一天,鲍国宝接到广州市市长曾养甫的指示:一是要坚持供电,直到最后;二是如果广州失守,必须破坏电厂之后才能撤退,炸药由工兵队负责供给。1938年10月12日,日寇在惠阳淡水登陆,21日侵占广州市。沦陷前夜,曾养甫打电话给鲍国宝说:我先走了,你好自为之。鲍国宝获悉广州失守,...

鲍国宝:赴美留学 立志报国

鲍国宝是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山场村人,1899年5月5日出生于一个茶商家庭,父亲鲍瞻旷,母亲曾清。他6岁到上海入读私塾,随后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和中学读了7年书,1917年到北京清华学校学习了一年后,由公费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留学。他于1922年7月毕业,获机械工程师学位,因成绩优异被授予金钥匙奖。毕业后,他又在美国柯罗发斯发电厂、美国机车制造厂孚斯内燃机制造厂实习一年,于1923年11...

父亲母亲

父亲母亲: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上,你们饱受艰难困苦,让我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我看到缤纷灿烂的世界,看到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感受不够那新潮欢涌大都市,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农。 我衷心祝福二老在天国里幸福!

想念

你们走了多年了,我非常想念你们,特别是在我搬到新居后,如果你们在我们身边,让你 们与我们在一起共同享受快乐。祝你们在天堂快乐!

为革命富家少奶扬眉出剑 纾国难元勋夫人义薄云天

南方都市报 徐宗汉(1876-1944) 徐宗汉,原名佩萱,广东香山县北岭村人(今珠海市北岭乡人)。1876年出生于上海一户富有的买办兼茶商家庭,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制造、运输枪弹和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后与黄兴结为夫妇。1944年逝世于重庆。 人文观察 香山女侠 革命是暴力的最顶级版本,理所当然一直由男性唱主角。但是...

回忆哥哥

我哥哥大我二岁,自我懂事以来,哥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清秀、聪明、爱干净、特别懂事、读书特别好(总是在班里前三名)。其实哥留给我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哥哥形象,我几乎找不出任何的缺点。由于爸爸在杭州上班,小时候我们都是跟着妈妈和奶奶长大的,妈妈那时候在当地的造纸厂上班的,是三班倒,经常上晚班,我记得那时候我只有5、6岁,我们都是与奶奶睡一张床的,我胆小,总是不敢一个人睡一头,就经常与哥哥争着谁与奶奶睡一...

徐宗汉:患难结缡比翼奋斗

1911年4月27日,黄兴胸前挂着一箩筐手榴弹,率领一支敢死队径自攻打督署,因寡不敌众不幸兵败。黄兴右手中弹,伤及二指,经万般艰难逃脱,后泛舟于珠江,在徐宗汉组建的河南溪峡分机关获救。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爱情。当徐宗汉忙前忙后为黄兴包扎做饭时,一种莫名的感觉很奇妙地在彼此的心田弥漫开来。 4月29日,黄兴手指发炎溃烂,徐宗汉当机立断,通过老友张竹君的安排,护送黄兴登上哈得安号夜轮逃亡香港...

徐宗汉:才华横溢灵犀一点

1907年,在丈夫去世之后,徐宗汉挥泪作别一对儿女,到南洋槟榔屿与二姐徐佩瑶会合。在中华女子学校里,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特别是与孩子们的家长交流,徐宗汉毅然决然开始自学马来语。就像当年学英语一样,没有任何基础,谈不上有什么正规的指导,全凭一腔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徐宗汉又能以马来语与人交流会话了。见多识广的二姐也情不自禁地赞赏:小妹,你不愧是语言天才啊! 如果不出意外,徐宗...

娇子小学网络爱国主义祭奠基地

学生爱国主义网络平台

徐宗汉:不安分的李家媳妇

1892年,一个16岁的小姑娘正陪着二姐在澳门的一家诊所看病。和颜悦色的医生见她颇可爱,就关切地问:看姐姐打针,你怕不怕呀!小姑娘唇角一扬,显出毫不在乎的神气。医生爽朗地笑起来:当然啦!又不是你打针,当然不怕啦!小妹妹急了,赶忙辩解:家里人反对看西医,还是我把姐姐拉来的呢!医生很高兴,又问她:那你知道,要解救思想疾病,须看什么医生呢?这一问,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朋友一下子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了。...

徐宗汉: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重

1911年结为革命夫妻时,黄兴元配廖淡如(18731939)依然健在,徐宗汉是否知晓,或者说黄兴是否如实告知多少年来,一直都是史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倒是台湾省官方在20世纪末公开印行的一些文字简洁明了、饶有趣味:1912年回湖南老家时,徐宗汉在廖夫人坟头上香以表敬意(郭晋秀:《革命女杰:徐宗汉传》,台湾省近代中国出版杜1984年版)。这一定就是所谓的曲笔了,杜撰出个天遂人愿(黄、徐皆为自由身且是自...

徐宗汉与宣城茆市冲农场

郭静洲 宣城茆市冲农场是辛亥革命先辈黄兴夫人徐宗汉女士在南京白下路创办的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的实验基地,也是我国较早的寓教于农的社会救济性质的农场之一。 徐宗汉(1877-1944),原名佩萱,广东香山人。早年与黄兴一起参加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做出贡献。1913年讨袁失败后,她与黄兴流亡美国,仍然积极策动讨袁。1916年黄兴病逝于上海,徐宗汉仍然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她...

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念前辈先烈

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念前辈先烈 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念前辈先烈
  共1347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