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邓世昌月工资约60万元人民币

邓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之一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按北洋水师相关资料记载,邓世昌的武官阶级是总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统和总兵为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中将),故邓世昌的官衔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两,船俸2376两,合计3960两。按光绪年间推算,当时大米每斤价格15文,折银0.015两;食盐每斤35文,折银0.035两;猪肉每斤40文,折银0.04两。 以此估算:光绪年...

邓世昌衣冠冢

邓世昌衣冠家现位于天河公园内,原在天河区沙河镇天平架石鼓岭,现沙河农械厂内。原墓为衣冠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位在墓地西南边,为传统山手墓,墓形为拢环墓,平面巳形,前有3级地台,灰沙铺砌,宽4.5米,长6米,占地约200平方米。碑刻光绪廿年仲冬吉日皇清诰封中军副将邓壮节公之墓邓荫德堂四房子孙立石。墓中原有连州青石墓碑,年久失修,墓地已涅没。1984年邓世昌殉难90周年纪念之际,有关部...

有公足壮海军威:邓世昌

身份: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死于:1894年9月17日(终年45岁) 死因:战死 地点:黄海大东沟一带海面 评价: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中,邓世昌是第一个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他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优秀海军军官。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钻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重实际操练,全面提高海军实战能力,将致远舰训练成了一艘战术精湛的主力战舰。邓世昌治军严明,率先垂范,深...

光绪帝御赐邓世昌挽联,祭文,碑文

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御赐祭文 朕惟:伏波横海,具折冲千里之威;劲草疾风,标烈士百年之节。哀国殇于授命,颁彝典以荐馨。尔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识洞韬钤,材雄超距。帆樯练技,究风涛沙线之殊形;闽粤筹边,奋虎阚龙骧而奏绩。洊跻副阃,荣□翠羽之辉;肇锡嘉名,勇冠熊桓之旅。属以潢池告警,因而辽海移军。爰统师千,远清妖孽。楼船风驶,仰汉将之如飞;□石雷殷,攻倭艘而屡破...

甲午战争-相关文艺作品

《甲午风云》 时间:1962年 《甲午风云》剧照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希侬 叶楠 陈颖 李雄飞 杜梨 导演:林农 摄影:王启民 主要演员:李默然 (饰邓世昌) 浦克 (饰丁汝昌) 王秋颖 (饰李鸿章) 庞学勤 (饰王国成) 《甲午风云》拍摄于1962年,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上映之时即引起轰动。该片描写爆发于1894年的丰岛海战与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战时的西方大国

战时英国 甲午战争前,英国早就成为远东势力最大的殖民主义者了。英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致力于维护并扩大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它不希望在同一地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是十分自然的。长期以来,在探讨英国对中日冲突方针问题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英国在甲午战争时期完全支持日本,鼓励日本发动战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英国对日本缺乏好感,一直带头帮助中国。 应该说,英国对日本有...

甲午战争-重要人物

李鸿章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洋务,晚年外交,其一生荣显得益于平定发捻,提倡洋务。然而一生荣辱却系于甲午一役。甲午一战不仅使中国见侮于他国,亦使李鸿章丧失一身显贵。 李鸿章 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舰队平时备战水平严重低下,战术理论水平极差,而指挥者丁汝昌又根本没有作战常识,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保...

甲午战争-评价

中方评甲午战争 中方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在战后以赔款、割地的形式,掠夺、搜刮中国政府和人民。中国(清朝)在这次战争中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甲午战争开启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战后中国国贫民弱,生产落后,各行各业的资本主义改革是失败的,社会腐朽,经济水平低下,每年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在《马关条约》的三年期限内赔款全部两亿两白银的,为此,只好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而列强向中国借款即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赔款的最后期限,清政府又要借款,英、德、俄...

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甲午战争中,日本获胜,中国战败。日本经此一战,提高了国际地位,当上了亚洲王,并摘掉了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时套在日本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枷锁,获得了立国的独立自主权,还挤身了帝国主义俱乐部,成为帝国主义俱乐部中平等的一员。从1896年至1898年这三年内,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亿6890万日元,但在这三年中,日本却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2亿3150两,折合成日元共计3亿6488万元,超过了日本三年的财政总收入,...

甲午战争-战败原因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

甲午战争-战前军力对比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人数 战舰 吨位 ...

甲午战争-起因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

甲午战争的影响

 民生经济大受打击《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以海关关税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中国的关税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条约又准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各国纷纷效法,列强可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工和丰富的资源制造商品,再向中国倾销,严重打击本土工业的发展。   日本更加强大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实际上是认同日本控制朝鲜,其后朝鲜被日本正式吞并;而台湾、澎湖又为日本所据,这样日本...

日本海军

吉野号 吉野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还有一艘同型舰为高砂。据说吉野舰原为中国订购,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日本购去。1892年2月开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牺牲1人伤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华战争,巡弋渤海。1904年被...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      中国与日本与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

对甲午战争的评论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

对甲午战争的评论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珍惜生命,义无反顾

珍惜生命,是我们大家的职责。如果有人不珍惜生命,那他浪费的可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有可能还会影响别人的命运。2007年11月30日,一件令人悲痛欲绝而又感动不已的事情在金华城南桥头发生了。孟祥斌为救一名轻生的女青年,从距江面十多米高的桥上跳进婺江,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影片《孟祥斌》中红色身影凌空跃下的镜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泪流满面。   这感动人心的英雄事迹,这痛彻心扉的影片,让我感慨不已、思...
  共1347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