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冯翔:作品

望乡台,望得见悲伤,望得见思念,却望不见故乡 题记 (一) 伏在暮色里 梅子时节的雨水伴着我 望乡台啊 我站在这里望乡 虽然站在这里 看得见故乡 却无法用手抚摸故乡的苍凉 故乡 死亡在那个五月的午后 天空流血的太阳 是故乡死亡最后的眼睑 湔江堆成高高的堰塞湖 是故乡遗留最后的眼泪 我的爱子瀚墨 用七年纯真的光阴 为故乡的死亡 登...

冯翔:事件原因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覆城之灾,近2万多民众遇难。 冯翔的7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熟悉他的人士说,近1年来,冯翔一直未能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 2009年清明节,冯翔前往灾区奠祭儿子。他在看得见自家楼房的警戒线前为儿子点上香。2009年农历2月初1是儿子冯翰墨8岁生日,冯翔为儿子送上蛋糕和记录儿子成长点点滴滴的相册,都放在几块大石头...

中国举坛痛失一代巨擘 泪别举重名宿赵庆奎

赵庆奎,1936年生,天津人。1958年9月打破轻重量级挺举世界记录。同年11月又以177.5公斤成绩再破世界记录。曾任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队主教练。 首都近200名举重官员、教练员和运动员14日在八宝山公墓为中国举重前著名运动员、国家队前总教练赵庆奎送行。 赵庆奎因病于2009年4月1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73岁。为他送行的有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国家队现任男队总教练陈文斌...

赵庆奎:举重奥运会选拔赛没有“黑马”

新华社济南4月11日电(记者刘阳 赵海波)作为中国举重协会特聘顾问,前国家男举总教练赵庆奎,观摩了在这里举行的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他在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本次奥运会选拔赛上冒尖的新手不多,没有出现能够跻身雅典奥运会大名单的黑马。 由于哈萨克斯坦举重亚锦赛的赛期与全国锦标赛发生冲突,因此国家队大部分主力都放弃了本次锦标赛。赵庆奎表示,从这次全国比赛的成绩来看,虽然举重...

江含章同志逝世

本报讯 副兵团职离休干部、原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含章同志,因病于2008年9月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江含章同志系江西南丰人,1916年9月出生,1938年4月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见习参谋、参谋、团参谋长、旅副参谋长,第一野战军一军一师参谋长,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同志秘书、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陆军第一军参谋长,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等职。 ...

怀念雷锋---沈茂昀

四十一年前,辽宁抚顺某兵团,一根木杆重重倒下,一个普通的战士因公殉职,年仅22岁。   四十年来,随着一个世纪伟人的题字,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这个普通的战士叫雷锋,这种精神就是雷锋精神。   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当口,面对物欲的、多元的、信息的世界,在我们陡感茫然、迷惑甚至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倍加怀念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怀念雷锋精神。 ...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刘思乐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雷锋日记中这一闪光的语言,是他崇高的思想火花。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无产阶级崇高革命理想与脚踏实地求实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整个机器上,螺丝钉虽小,其作用不小,螺丝钉精神就是把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同共产党人的远大革命理想紧紧地结合起来,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在岗位上把自己献给时代,心甘情愿地做普通平凡工作的革命精神。雷锋同志勤奋学...

雷锋为我系上红领巾---孙桂琴

1960年10月的一天,我们像过节一样穿着崭新的衣服,在校门两旁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着解放军辅导员的到来。   来了!终于来了!我远远就看到一位解放军叔叔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他个子不高,脸色红红的,走起路来很有精神。当时我们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我的手都拍红了,也无法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在那隆重的主题大队会上,我们向他敬献了少先队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忘不了,雷锋用那流...

雷锋是怎样被发现的---王寄语

1960年夏,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遵照军委和总政治部关于机关干部下基层的四、五、六制度(即军机关下基层每年不少于四个月;师不少于五个月;团不少于六个月),我们派出团职以上于部深入基层连队 蹲点,帮助基层和连队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根据我们工程兵部队驻地分散、环境艰苦、多数部队担负繁重国防施工任务的实际情况,工程兵党委明确提出:下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培养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这也是贯彻毛主席实...

怀念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于泉洋

我和雷锋同志参军入伍前,同在辽阳市弓长岭铁矿工作。这个矿是鞍山钢铁公司所属的一个矿。雷锋在焦化厂,我在运输车间。在铁矿的时候,因为我们是两个基层单位,彼此并不认识,但对他的名字是特别熟悉的。那时候,由于他在焦化厂工作表现积极,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标兵,所以工会经常表扬他的先进事迹。我和他正式接触、交往是在参加新兵体检时开始的。1960年度征兵时,我们都报了名。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5...

孙轶青:为民间收藏鼓与呼(图)

作为特殊商品的文物,多年来在市场上一直被禁限卡得很死,乃至在一个时期人们谈古色变。在文物市场复苏萌芽的关口,作为国家文物局局长,他曾大刀阔斧地推进了文物市场改革开放。 ▲天意君须会 人间要好诗 孙轶青录白居易诗赠本报读者 ▲孙轶青是《大众日报》的热心读者。这是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阅读本报。摄影/刘海鹏 我是从山东南下的干部 9月27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来到滨州市,出...

我记忆中的雷锋---刘家乐

和雷锋相识   我与雷锋的相识不是历史巧合,完全是革命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使我们走到了一起。雷锋参军后于 1960年 4月到抚顺,我也在同一个时间由吉林市驻军调到煤都抚顺;雷锋在工程兵工程第十团运输连当战士,我来这个团当政治处主任;雷锋是在当年11月被批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底我被提升为团的副政委。就这样,我们在一个团队生活了两年半。我绝没有攀雷锋的意思,但事情又确实使我感到非常巧合...

宣教干事眼中的雷锋---庞士元

从1953年起,我就在工程兵工程第十团任宣传助理员,宣教干事。1960年曾到运输连代职蹲点,任副指导员三个月,和雷锋同志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时间。由于事过30年,很多细节和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雷锋的形象,仍很清楚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里   1960年1月8日,我作为宣教干事,跟随团首长到营口车站欢迎新兵入伍。在欢迎大会上团首长讲了话,新老兵代表也讲了话,新兵代表就是雷锋...

我的好徒弟雷锋---李长义

那是 1958年 11月,鞍山刚落过一场小雪,黑色的煤场一夜之间变成了白色。临近年底了,又是大跃进年代,生产任务十分紧张。推土机作业班缺少一名推土机司机,已经影响了推煤任务。白明利主任知道最近从湖南招来一批青年工人,便要求车间领导赶快给他们挑选一名思想好、身体棒、懂些技术的青工来。没过几天,车间于主任果然给他们送来一个小青年。于主任说,他叫雷锋,原先开过拖拉机,还是县里的先进人物。白明利打量着他...

弘扬雷锋精神 创新世纪业绩

五十年代初,寒冬过去,春意盎然,杨柳吐出新绿,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全国上下,正当欢庆翻身解放的大喜日子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 一天,春光明媚,彭德茂乡长领着小雷锋(原名雷正兴)到向家冲小学办理转学手续(原就读学校已拆)。只见雷锋穿着一双用稻草编织的凉窝子,头上戴着一顶破棉帽,衣服破烂不堪。彭乡长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他的苦难家史。要求学校一定要收下这个穷孩子,并说好似是老师的自己儿子一...

忆雷正兴考上高小以后

1954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望城县第二高小(后改为清水塘完小,现为清水塘中学)五年级新生发榜了。消息传来,雷锋怀着激动的心情直奔学校,挤入看榜的人群,眼睛盯在红榜上搜寻自己的名字。这时,一位小伙伴兴奋地喊道:雷正兴!你榜上有名。考上了!雷锋考上高小的喜讯传遍了四方,亲戚邻里都祝贺他中举了!恭喜说:雷家后代有希望了。 开学的那天,他换上了一件新衣,挎着书包,迎着朝霞,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校...

孙轶青同志逝世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孙轶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孙轶青病重期间及去世后,胡锦涛、贾庆林、习近平、李源潮、徐才厚、李瑞环、曾庆红、马凯、钱运录、郑万通和迟浩田、布赫、杨汝岱、孙孚凌、胡启立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孙轶青是山东省乐陵县人,1922年3月14日出生,1938年1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

实现夙愿进学堂

1950年初秋的一个早晨,五彩缤纷的朝霞托出一轮鲜艳的旭日。顿时,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大地,晶莹的露珠在葱绿的禾苗上熠熠闪光。在碧绿的田野与青翠的小山包交界处的龙迥塘小学(原刘家祠堂)内,这天热闹非凡,因为今天是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 我们正在张罗着学生报到的时候,听到一个沙哑的招呼声:李老师,辛苦了!报名的学生还真不少!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彭德茂乡长,便连忙打招呼: 哟!是彭乡长啊,您这么早送谁来...

孙轶青的书房(名人书斋)

王府井,北京之闹市也;红霞公寓,王府井西面,晨光街10号,闹市之静地也。我国著名诗人、书法家孙轶青,一直住在这里,故号曰:红霞寓公。 10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孙老正展纸、研墨,准备挥毫呢!书房里,翰墨飘香。南窗外,绿荫掩映。临窗的大书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还堆着些报刊、函件。书案后面的书柜里全是工具书,对面一排书柜装满诗词、书法类书籍。老诗人称,里面的每一本书里都有他的...

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56年8月至1958年11月在望城县委机关与治理沩水河工地上,我们与雷锋在一起共事2年多。在这2年多时间里,时间虽短,受益不浅,有些事是终身难忘的。 现在我们祖孙三代提起雷锋,就从内心感恩深入肺腑。1957年7月7日那天,酷暑难当。县委礼堂正在开干部大会,我怀孕预产期正到,独自在家休息。我虽感到身体不适,像要临产,因我是怀第一胎没有把握,既没告诉我在乡下蹲点的爱人方湘林,更不想过早惊...
  共1347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