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 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
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 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 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辨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 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 女子五人,已嫁者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铭曰: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译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君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的家族世系编撰过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主簿的人。
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又自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于辨析论说,与他的哥哥都以智谋才略为当时德高望重的贵人所器重。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的制举科目,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而陕西大帅范仲淹、郑文肃争先将许君所写的文章向皇上推荐,于是许君得以被召应试,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达官贵人大多推荐许君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该把他抛弃埋没在州县任上;许君也常常激昂慷慨地称许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然而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多么可悲啊。
士人中本来就有超脱尘世、不同凡俗,只按自己意愿行事,遭到谩骂、讥讽、嘲笑和轻侮,困窘受屈而不悔恨的人。他们都是没有一般人的那些对于功名宝贵的追求,而望流芳于后世的人。他们与时不合乃是必然的。至于那些有智谋、有功名心的士人,窥测时机,随机应变,奔走从事于势利的场合,却总是得不到机遇的人,竟也不可尽数。辩说足以感化万物,却在看重游说的时代遭到困窘;智谋足以降服三军,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受到屈辱。这又怎样解释呢?唉!那些有所期望而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许君享年五十九年,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扬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夫人姓李。儿子许瓌,没有做官;许璋,任真州司户参军;许琦,任太庙斋郎;许琳,为进士出身。女儿五人,已出嫁的二人;分别嫁给进士周奉先和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文说:有人提拔并起用他,没人排挤并阻止他。唉,许君!你却终止在这个官职上。是谁使你落得这样的结局呢?
【赏析】
许君固然才华出众,但却是一个趋炎附势、博取功名的人物。王安石此篇墓志铭是受人所托,不得已而为之,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表面上抓住许平一生失意这一点,对社会的不公、埋没人才表示愤慨,给了请托者足够的情面。另一方面有在深层表达了自己对许平人格的遗憾。文章先说许平是一个卓荦不羁、能言善辩的才士,接下来去拿那些真正的才士与那些智谋功名之士相比较,前后对照,不难看出作者对许平一生不遇带有某种“咎由自取”的讥讽。有如作者行文之中将臭名昭著的许元和许平并举,两处问而不答的句子都可以让人品味出作者笔端的讽刺意味。恰如刘大櫆所言:“以议论行叙事,而感叹深挚,跌宕昭朗。荆公此等志文最可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