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佛经故事:狗生善心转世成人年少出家得道

编者按:这个六月,因为一个狗肉节引发了诸多争论。据报道说,当前中国大陆除去玉林有狗肉节,江苏沛县也有一狗肉节,原本隔年举行(历史短暂,不到十年,还称不上民俗),因为网上掀起反对玉林狗肉节之狂潮,江苏那边临时增办一届,说是为玉林狗肉节呐喊助威。世风日下,一至于斯,为之奈何!狗临终生善心,可以转世为人;人若一味作恶,命终生于何处?或许在这些人心中,根本不信因果。然而,因果就在那里,谁逃得开! 狗....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

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图片来源:资料图)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不同的人,会给佛教下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宗教,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哲学,有的人认为佛教是一种人生观,还有的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迷信。不过在正信的佛教弟子意识中,佛教是教育。这个教育不是一般世俗的教育,而是佛陀关于宇宙人生实相的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保佑人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趋利避祸、荣华富贵、万事顺利。....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祖师语录:印光大师说佛和凡夫俗子的本质区别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印光法师文钞》: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槃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 注:《心经》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句,所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究竟....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游老挝神秘佛像公园体验“上天堂下地狱”

[原标题]在老挝佛像公园上天堂下地狱(图) 香昆寺卧佛(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摄影:段聪聪) 小乘佛教在老挝长盛不衰,在首都万象,随便走两步就是一座寺庙,其中万象郊区的香昆寺最独特。香昆是神灵之城的意思,这座庙宇没有供奉佛像的殿堂,在大草坪上汇集了将近百座各式各样的佛像,香昆寺也叫佛像公园。这个佛像公园有两件宝贝:一个是南瓜形状,象征着生命轮回的天堂地狱塔,一个是身长40多米的大卧佛。 公....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第二十二届传授三皈五戒法会

觉醒大和尚法会致辞 觉醒大和尚虔诚礼拜 信众拈香虔跪 信众认真受皈 2014年6月29日,上海玉佛禅寺第二十二届传授三皈五戒法会在觉群楼多功能厅举行。今天的法会分两场,分别在上午10:00和下午2:00举行。上午是三皈依法会,约300余人信众参加。下午的五戒法会,约有250余人参加。 每堂法会开始前,寺院两序大众和居士代表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方....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一日禅:自己走过才叫路

自己走过才叫路(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每个人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苦,别人帮不上忙。学校没有心灵课,然而人人都有心灵。儿童原本有最美的心灵,长大却被心眼遮蔽。人的心灵澄澈、久远,寄寓着最美的追求。心灵之路自童贞始,到白首终,走一辈子。这条路没有门槛,人人都能走。走心灵之路,只有不想走的,没有不会走的。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寿高德望

一生俭朴留嘉范 万里名花凝涕泪 半世勤劳传姜风 千条溪壑是哀声 留有勤劳典范 美德堪称吾侪典范 继承革命家风 遗言长示后世儿孙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净空法师讲述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佛陀非常慈悲,叫著阿难对他说:若是有人发心学佛,接受过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处众的规范,如三自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学,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诚信受持,依教奉行。学佛第一要孝顺父母,须知世出世间大道....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疑佛子治生有碍

疑佛子治生有碍   净空法师讲述   丁、疑世出世抵触 {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四、佛训道尊 }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经文从这一段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止,是本经的第四大段。在这一大段中,要讨论的是学佛与世俗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有没有什么不方....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改旧习

改旧习   净空法师讲述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教我们改革旧习气,改造心理。前面说过,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不慎习染,文具四事:(一)不可轻慢贤人,见贤勿慢。在过去,见到贤德的人,想想自己不如人家,不免生起嫉妒、轻慢,如仇如怨,其实这是自家的病态心理,精神的不健康、不正常。佛教我们要改过革心,从今以后,见到贤....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