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希望在天堂能得到你想要的平静

第一次对他有印象是他取代了我在班上第一名的位置。那时候注意到这个默默无闻,但是透着灵气的男孩子。他话很少,但是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还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好字儿。 在我印象中,他一直都保持着微笑,少言,似乎缺少了一些男孩子在那个年纪应该有的调皮和淘气。但是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大约五年级的时候他坐我后桌,他和我的同桌还有我,我们三人成绩都很好,他的同桌常会抄我们的作业。有一次他同桌在抄作...

你在那里放心吧女儿长大了不用惦记

亲爱的父亲: 你在那希望你过的好,不用担心我和妈妈都挺好的。 爱你的 女儿

吴晗:社会评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对吴晗的评价多为正面结论,但章诒和所著《往事并不如烟》(香港所发行的未删节版本)中,披露说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吴晗曾同康生一样,利用其职权,强行从中国大陆文物收藏家手中廉价收购珍贵文物。中国大陆史学界有观点认为,1950年代吴晗极力主张挖掘明成祖长陵(后改为挖掘定陵),也是为了满足他想研究明史及明朝皇帝的学术计划,从而抹煞了吴晗对明史研究的贡献。   吴晗主...

吴晗相关事件

  1929年考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   1930年于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职馆员。   1931年因写成《胡应麟年谱》,同年被荐至清华大学史学系当工读生,专治明史,颇受顾颉刚、胡适、傅斯年等提携。1934年毕业,并留校任校,专讲明史。   1937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重回清华大学执教,曾任清大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

吴晗个人作品

  《胡应麟年谱》、《江苏藏书家小史》、《十六世纪前期之中国与南洋》、《由僧钵到皇权》、《明太祖》、《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皇权与神权》、《读史札记》、《投枪集》、《海瑞的故事》、《灯下集》、《春天集》、《明史简述》、《朝鲜〈李朝实录〉中之中国史料》、《江浙藏书家史略》,传记《朱元璋传》,新编历史剧剧本《海瑞罢官》,杂文集《三家村札记》(合作),《吴晗文集》(4卷)、《吴晗全集》(10卷...

祝愿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

范长江-个人事迹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抗战中他是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周恩来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

范长江-性格特点

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他去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

范长江人生经历

  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

文学老圃赵树理

  (2004-03-30 04:26:09)   赵树理在扶持青年作家方面特别认真。有许多青年作家的成名与赵树理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如陈登科、刘真的成名作就都是经过赵树理的精心修改的。   陈登科的《活人塘》   1950年新创刊的大众刊物《说说唱唱》,老舍是主编,李伯钊(杨尚昆夫人)和赵树理是副主编。实际负责的是赵树理。编辑部主任是赵树理的老友苗培时。有一天苗培时把一个编辑同志准备退的稿件...

赵树理的写作真经

大作家赵树理一次下农村,住在一农家。房东小李想向这位作家求点写作真经。赵知道他的心思后,建议他先写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件给他看。赵看完送来的稿子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再让我看。第二天,小李送上改过的稿子,赵说:你再改一改,再送给我。第三天,赵看完改过的稿子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李送上改过的稿子,赵看后说:你改得有门路,再改一遍吧。直至小李送去接连改了七遍的稿子时,赵看后才说:你可以寄到...

功业存史册 忠诚励后人——纪念李立三同志诞辰110周年

  中广网 2009-11-18 10:32   今年11月1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同志诞辰110周年。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李立三同志虽然历尽坎坷,但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尤其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于湖南省醴...

李立三担任职务

  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   1924年任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1926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组织部长。   1927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央工人部长。   1928年-1930年任中共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   1931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

李立三生平

  1921年春,李立三同赵世炎、陈公培、刘伯坚等酝酿建立共产主义同盟,组成劳动学会和勤工俭学学会,成立华工组合书记部,为华工谋福利。后与赵世炎、蔡和森等就建立了少年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9~10月,参与蔡和森、陈毅等领导的留学生进驻里昂中法大学头斗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湖南,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往安源路矿。   1922年,在安源创办平民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

平剧皇后言慧珠:斥责男子“玩弄”女艺人

  2010年02月03日 1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言慧珠:我要演戏   1 美   最近言清卿在老报人余之帮助下写作出版了关于他母亲言慧珠的传记《粉墨人生妆泪尽》。就像一颗沉睡在地下多年的珠宝被发掘出来,拂拭去了尘土污秽,其璀璨耀目给人惊艳之感。   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起,在中国戏剧电影文艺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言慧珠。她美丽而又才气过人,被誉为梅派演员中的佼佼者,人...

言慧珠

  票友下海   言菊朋生有二男三女,二妞即言慧珠。言家为蒙族旗人,言菊朋还当过蒙藏院的小京官,自己因酷爱京剧而下海,却不想让女儿学戏,所以慧珠从小接受的是正规教育,还是京城名校春明女中的学生。但言慧珠自幼能歌擅舞,边求学、边学戏,执意依傍梨园。12岁开始跟程玉菁、赵绮霞学程派青衣,12岁后从朱桂芳、阎岚秋学梅派、习武旦,并以小票友客串登台。看到女儿对戏十分痴迷,言菊朋拗不过她,只好改变初衷,允...

王国维故居

王国维故居位于海宁市盐官镇西门直街周家兜,南隔城墙与钱塘江相望,北临市河,现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86年,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在此造这座娱庐,于是全家从居住的双仁巷搬来这里。王国维在海宁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故居座北朝南,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共二进,前为平屋三楹,大门内外分别悬有顾廷龙、朱穆之题王国维故居匾额;门厅中央置有王国维先生半身铜像。大厅内陈列王氏一生十二幅画像及其它资...

王国维的治学方法

陈寅恪对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治学领域和治学方法有明确、清晰的说明。 第一,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晚清始发现,最早是王懿荣,后来刘鹗刊印《铁云藏龟》,继之,孙治让和罗振玉对甲骨文字进行研究。而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

王国维生平

王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个人履历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
  共1347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