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4

  这束淡弱的折光关于《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   这是一段被某些大人淡忘了的、又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所不了解的生活。也可以说已经成为历史。从当前的某种观点看,这样的题材也许不新。   但我仍然含着泪水写完了这个过去的故事。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3

  他们是最伟大的人,给他们戴上任何荣誉的桂冠都不过分。但是,他们要求的从来都不是这些,而是默默无闻地,永恒的劳动和创造。   正因为如此,我在荣誉面前感到深深的惭愧。   正因为如此,我在这惭愧中不由深深地沉思。   是的,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所价值。历史用无数...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2

  杜鹏程远离我们而去,但他劳动者繁忙的身影却永远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于这样一个毕生出尽了力气的人,我们现在真正出于内心的真诚对他说一声:安息吧!出自内心的真诚   我们常常谈论所谓艺术的魅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   在我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花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请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1

  在人类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忍目睹的就是死亡引起的悲痛,尤其是对一个你所熟识而敬重的人。   我不愿目睹没有气息的杜鹏程。我愿意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   老杜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体现。他在半个世纪中构成的巨大内容需要一代人乃至未来的历史给予详尽诠释。   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

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2

  更有意味的是,路遥不久之前写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九八六年推出第一部)也是献给农村的。这部长篇小说使读者转向文革时期。作家赵树理正是在这个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作者对历史现实进行了广泛的概括,积极地运用了民族传统。同时,路遥既和欧洲文化,也和俄罗斯文学遗产联系着。   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的变化,吸收欧洲文化已是一个现实问题,而路遥的思想是特殊的,他认为创作自由和民族责任...

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1

  你们优秀的文学传统曾对我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由此,我始终对你们的国家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的小说《人生》被你们译成俄文出版,我深感荣幸。借此机会,我谨向闻名于我国的青年近卫军出版致以崇高的谢意。许多中国读者都知道,H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在这一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极其珍贵。你们可以想到,此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附:《人生》俄译本后记〔苏〕谢曼...

关于《人生》8

  巧珍和加林,都是你的发现,你的创造。   归根结底,《人生》是一部在建设四化的新时期,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为青年人探讨人生道路的作品。目前,探讨人生的小说多了起来,大多数是不错的,但也有的小说把人生引向宗教,把人生引向虚无,把人生引向自我,把人生引向生存竞争。在这种纷扰的情况下,而且在目前中国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受到挑战和冲击的情况下,《人生》的出世,怎么能不叫人高兴非常呢?   当一...

关于《人生》7

 但是,在偶然的背后呢?有没有宰偶然的东西?这东西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作者有所感,但没有明言;我读者,有同感,却难以言传。你把一个有抱负双有毛病的年轻人投进不正之风的泥潭,以至不能自拔,由此引出一连串发人深思的故事来。你很敏感,你敏锐地感觉到新的事物,你又在努力使自己深刻地理解这些新的事物。你深刻理解了吗?你掌握你的人物的命运了吗?你不以教育者自居,只管让你的主人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实地表现自己奋...

关于《人生》6

  有同志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认为不是,或不全是。有同志说这是一部揭露生活阴暗面的小说,从作者品立意这高来看,我认为不是,或不完全是。有同志说作品主人公高加林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有同志说他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有同志说高加林见新忘旧、吉新厌旧;有同志说他追求真正婚姻的自由,为事业寻找文化相当的合法配偶其说不一,不一而足。按我的经验,作家笔下的性格复杂到使评论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人生》5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许多,至于《人生》,我实在不想多说什么,我从读者写给我的信中强烈地意识到,当代读者的智慧和他们理解与欣赏作品的水平,已经向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更成熟的作品来,才能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的事业相适应。我自己并没有多少信心,但我总是想努力的。自我们认识以来,你对我的创作一直寄予热忱的关怀。   我不仅希望你对我鼓励,同时也希望你对我批评后一方面比前一方面更重要! ...

关于《人生》4

真正的文学,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以上两种现象毫不相干。但是,在中国,要在作家的灵魂和工作中排除这些现象的干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平气静地在这种夹缝中追求自己的道路,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对事业的虔诚的态度。在国内有两位前辈作家在创作和合作生活上对我发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同志,一位是健在秦兆阳同志,他们对文学和从事这个事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抱有一种令人尊敬的严肃态度。他们都直接地...

关于《人生》3

你知道,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我曾经说过,我较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这是我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我本人...

关于《人生》2

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这个词好像是我的发明大约是在你和胡采同志主持的西安地区作家座谈农村题材的那个会上说的),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使得城市之是,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

关于《人生》1

和阎纲的通信 阎钢同志:   收到你八月十七日信时,我正在搬家,里外一片混乱。读罢你的信,我很激动,这主要是由于你对《人生》的敏锐的理解所引起的。   这部作品写完已经一年了,你的信重新唤起了我过去几年中为这部作品前后所经历的那些沉重的思想历程、感情历程和工作历程;唤起了我对这部作品在那些老熟人的深沉的回忆我把他(她)们送到读者面前时,像刘立本出嫁巧珍一样只是感到终于了结了一桩沉重的...

答《延河》编辑部问 7

  问:你当前最关心的、思考得最多的是什么?   答:自己的工作如何和我们的社会改革相适应。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广阔的,深刻的,迅猛的,使人大有目不暇接之感。生活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作家来研究。文学如何反映这个大改革,已经迫切地需要作家们做出回答。有些目光敏锐的作家已经写出了反映这方面生活的作品。有的作家正在对生活深入研究,艰苦地做着一些准备工作。  ...

答《延河》编辑部问 6

问:对批评家的意见重视或感兴趣吗?受过些什么启发和影响?   答:很重视。深刻的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常常使作家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批评家的文章看了会使人立刻产生一种创作的欲望。对国内文学批评的现状来说,使人感到不满足的是,有些批评的立足点较低,并且视野也嫌狭窄。   问:谈谈的阅读范围。   答:范围比较广泛。除过文学外,各种门类的书都读一些。对俄罗斯古典作品和苏联文学有一种特殊的...

答《延河》编辑部问 5

问:能否向读者介绍一下你的创作习惯?   答:第一篇作品的产生都极其艰难。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不是靠才能而是靠苦熬来完成的。在动笔之前是漫长的构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放纵思绪,使其达到恣意泛滥的程度。不急于形成一种写作的格局。即使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格局,也很快双被打烂,试图寻找更好的选择。经过许多次的反复,知道自己在这一题材领域中再没潜力可挖的时候,才开始动笔。极重视动笔前的准备,但不拟定...

答《延河》编辑部问 4

因而这种新的发现才能够引起最广大读者的共鸣。你在艺术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也正是这种生活的一种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别出心裁。相反,刻意去追求一种时髦的、商业性的、刺激性的,甚至举办一个生活的怪胎展览会,而标榜自己有新追求历史将证明这种前进充其量不过是脸朝前而两条腿实际上倒退着走罢了。   问:请以你的作品为例,谈谈你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取题材的。   答:我曾经一再说过,我最为重视自己...

答《延河》编辑部问 3

问:你在创作上遇到没遇到困难或挫折?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是怎样坚持下去,并终于取得突破的?   答:困难或挫折是经常性的。这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为自己专意设置的。追求的目标越高,困难和挫折的系数就会越大。但是没有追求,就不可以产生像样的作品。为了顺利而回避困难,实际上等于自己欺骗自己。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困难的事业,一切都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中进行的。因此,具备顽强的毅力对作家来说...

答《延河》编辑部问 2

问:你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在此以前,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我一九六六年初中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丧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以后的岁月是在动乱之中度过的。在这些年月里,学习理工科是没有条件的。但文学书籍还总能找到一些,于是捉住就读,这样便产生了爱好。要在一种事业中取得某些进展,首先得爱好这种事业,这可能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要搞出点名堂,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努力。首先应该明了,...
  共1347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