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张九龄墓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

张九龄评价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

薛道衡:出塞二首

一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二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鴈声。连旗下鹿塞。叠鼓...

作家魏金枝在白泥坎的生平迭事

据魏金枝的世交魏淇园的玄孙魏文东(85岁)、魏金枝的唯一侄子魏道其(73岁)两人回忆整理。 家教严格 勤奋好学 魏金枝于1900年农历一月十九日出生在嵊县白泥坎村一个十分贫苦世代务农的家庭中。属当时白泥坎村魏家第50代的义字辈,名魏义荣。 由于贫困,魏金枝一家在其爷爷魏依训底下的20多口人,包括爷爷奶奶、父亲魏仁富的兄弟姐妹、魏金枝的堂兄弟姐妹及下辈,仅住在约250平方米的几间小屋里...

颜之推论教育

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

颜之推论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刘涌少将

刘涌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4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方面军任连长、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刘涌入延安抗大学习。后到山东,先在第四支队任团长,后来调到第二支队。第二支队的历史是:1938年3月,共产党员邵德孚、李仲林等在沂水、莒县组织抗日武装,后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7...

王褒文学成就

在梁时曾写过《燕歌行》等诗歌,描写征战艰辛,塞北苦寒,曾被广泛传诵和摹仿[1]。 到北方之后,他的诗风虽和齐梁诗人仍有相近之处,但由于受到北方生活风俗的影响,诗歌内容比过去充实了许多,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了不少关于边塞和征战等方面的乐府诗。 王褒的诗歌现存40余首,多是到北方后所作,抒发羁旅之情、故国之思和边塞风情,风格雄健。如王言诗《渡河北》、《关山月》等。 王褒是北朝有重要...

王褒文学成就

王褒少年时期就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的修养。当时的汉宣帝是一个十分喜爱文学与音乐的皇帝,自己也会创作,因而经常征召各地在这方面有造诣的文士到长安。担任皇家的文学、音乐方面的待诏。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学的人,就请他来到成都,让他在成都写诗,并将他写的诗配上音乐歌唱。王褒又为王襄作传,故深得其赏识,上奏推荐王褒有过人之才。汉宣帝立即下令召见。 王褒进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个题...

邢邵【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温子升文学成就

在北魏到北齐的文学史上,温子升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文与当时的文学家邢邵齐名,时称温、邢、魏(魏收)为北地三才。当时济阴王王元晖赞扬温子升的诗文超过宋朝的谢灵运、梁朝沈约的作品。他创作的诗文淬到江南,梁武帝很常识他的文笔,深有感慨地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守将傅镖出使到吐谷浑,看到那里国君的床头上放着数卷书籍,都是温子升的作品。当时文人对温子升的文学成就...

刘仙洲:中国机械发明史研究的开拓者

刘仙洲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中国机械发明史的研究进行了开拓工作。国外撰写科学技术史的人,除了提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似乎中国就没什么其他重要发明创造了。实际上,在过去四五千年中,我国人民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发明创造不仅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且发明的时间也较早,只是缺乏记载,或者记载不详,更无图例可据。早在20年代,刘仙洲就开始发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1933年写出了《中国旧工程书籍述略》,1935年...

江总诗词

闺怨篇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倚窗前。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屏风有意障月明,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中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南还寻草市宅 红颜辞巩洛, 白首入轘辕。 乘春行故里, 徐步采芳荪。 径毁悲求仲, 林残忆巨源。 见桐...

阴铿诗文

五洲夜发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

怀念周兴(杨玉英)

作者:杨玉英   周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老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年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周兴是人民军队的一名老军人,1927年6月,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时期,他秘密奔赴南昌加入朱德领导的公安局教导团,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1934年11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在长征途中,身患肺病,高烧、吐血,几次昏迷,但硬是凭着对革命的坚强意志,奇迹般地越过雪山、...

共和国才子廖鲁言

廖鲁言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风度潇洒。他19 岁入党,32 岁当选党的七大候补代表,35 岁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彭真为主任), 39 岁任共和国政务院副秘书长,40 岁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41 岁任农业部部长兼国务院七办副主任。他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农业部长。   他政策水平高,思维敏捷,富有文采,写文章、作报告、起草文件,一向亲自动手,从不要别人代笔。他记忆力强,善于分析...

萧绎文学作品

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不清,月何秋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於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 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

《梁书》节录

世祖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年五岁,高祖问:汝读何书?对曰:能诵《曲礼》。高祖曰:汝试言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愍爱。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高祖尝问曰:孙策昔在江东,于时年几?答曰:十七。高祖曰:正是汝年。贺革为府谘议,敕革讲《三礼》。世祖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著述辞章...

李少春活动年表

1934年9月,农历甲戌年:李桂春父子和云艳霞赴武汉演出   李桂春、李少春父子和云艳霞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李少春时年15岁。时逢秋雨连绵,李桂春又是病体初痊,因而上座不佳。坚持半个月后,赶排连台《彭公案》,隔一两天就演一本。这一招果然有效,扭转了局面。演满了一个月合同,又加演半个月,连演十多本,不但扭转了戏院的亏损,还有盈余。10月底,李氏父子按约去南昌,云艳霞迳回上海。   19...

梁代文学家

一 齐梁时代,虽然整个社会更替迭代、动荡不宁,但是南朝偏安江左,有比北朝安定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带来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君臣日益荒淫腐朽,耽于酒色。帝王荒淫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生活基础。同时,文笔说和声律论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形式趋于独立,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更为自觉更为解放的时期。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 二 至齐、梁之世,以...
  共1347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