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武汉女兵为保通信英勇牺牲年仅21岁

2009年11月03日02:02   汉网-武汉晚报  赵家新 生命之火仅仅燃烧了21个春秋,为了保持通信畅通,面对坑道内的熊熊烈焰,她置生死于不顾,坚守机房,奋力扑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就是长眠在九峰山烈士陵园的柳纯。 柳纯,1970年3月出生在武汉一个工人家庭。1989年初,已当上了一名列车员的柳纯听说部队来招兵,便跑去报了名。这年3月,柳纯来到北京接受新兵训练。 新兵连领导想...

追忆靖江市西来派出所民警张金文

新华报业网-江苏法制报  2009-10-15 09:21:06 新华报业网讯 10月13日清晨6点不到,82岁的靖江市西来镇见龙村13组村民王希明就起床了,为了搭上村里的车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市殡仪馆,送他心目中的好警察、好儿子张金文最后一程。村口,数百村民蜂拥而至,没挤上车的村民急得眼泪都快掉了下来。 8点不到,靖江市殡仪馆门口已聚集了数千名自发前来的群众。人群中,那清一色的蓝是...

中国第一记者黄远生的离奇死亡

黄远生反对帝制,死于袁党之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当命运捉弄一个人时,又总是会将并不合情合理的逻辑罩到他身上。远生恰恰更可能死于反对帝制的同胞之手。 旧金山的枪声 1915年12月27日。林志均先生听到一个消息,他的好友,被尊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的黄远生在美国被暗杀 消息传来,国内新闻界、政界与文化界的同道者与爱国人士大为震惊,深感痛失了一位才华横溢、刚直不阿的报界之奇才。...

民警张金文他在岗位上倒下

纪阿林 2009-10-11 21:46 我含泪读完这篇通讯报道,现推荐给望海楼论坛的网友们,以纪念那些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勤勤恳恳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以身殉职的战友们! 民警张金文他在岗位上倒下 2009年9月28日, 60周年国庆安保工作正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各项工作紧张而繁重。西来派出所社区民警张金文同志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回家了,巡逻,执勤,接处警,调解矛盾纠纷,走访外来务工人员,登记...

黄远生的“四能”:

  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   1、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   2、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3、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4、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用生命守护天职——追记省高速交警三支队三大队民警李杰

时间:2009-06-26 02:58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图为李杰(左一)生前与战友一起在高速公路上检查车辆。 《我说八零后》是今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人说:在被娇宠、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八零后,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人冷漠的性格。然而,有这样一位交警,用飞扬的青春、燃烧的生命,书写了八零后的骄傲。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管理处三支队三大...

主要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1、2、3卷)、《春茶》(上、下集)、《南风的梦》,诗集《纪念的日子》,散文集《倦旅》、《寸草心》、《野花与蔓草》、《难忘的年月》,文学回忆录《天涯归客》、《如水年华》,短篇小说集《新柜中缘》,译著中篇小说《阿细雅》,剧本《伏德昂》,童话《鲶鱼奥斯加历险记》、《噼拍及其他故事》等。

记山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民警李杰

2009-07-02 20: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7月2日电 题:事业初成身先去 亲朋痛惜泪满襟--记山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民警李杰 新华社记者张羽、胡靖国 山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管理处三支队三大队民警李杰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在一线,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8岁,留下了出生仅3个多月的儿子。同事们说,他是80后的好榜样。 用敬业诠释短暂的生命 李杰的哥哥李...

中国报学史

该书中最能反映戈公振个人风格的是他的几篇结论。第一篇总结中国古代的报刊发展,开篇从秦朝的言禁开始,历数历代的言论政策,各种典故信手拈来,短短15行,就把中国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言论政策说尽了。最后得出结论:专制之下,言禁必严,势也!后两段,一段写官报的作用,一段分析官报为什么不发达,字数都不多,每段7行左右,也是引经据典,说理透彻。揭示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在 民可使由,不可使知的统治哲学指导下,遏...

人物评价

 1985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戈宝权的纪念文章《回忆叔父戈公振二三事》:今年11月27日,是老一辈报人和进步爱国新闻记者、我的叔父戈公振95周年的诞辰,10月22日又是他逝世50周年的忌辰。回想到在他生前,我同他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深得他的亲切关怀和教诲之恩,现特借这个机会回忆一下他生平中的二三事。首先是他一生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出身在江苏省苏北东台县城的一个所谓世代书香的人家,自幼非...

爱心延续 山高幼儿园免费接收王亚弟儿子入园

日期:2009-11-11 10:01:37 来源:南国都市报 10日下午,山高幼儿园创办人洪显平和园长一行来到王亚弟家,给王亚弟3岁半的儿子王鑫穿上了崭新漂亮的幼儿园服,紫色的衣服衬托着他的脸蛋愈发可爱。 上午,南国都市报记者接到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海口分所汤尚濠的来电,表示要为王鑫解决入园问题,费用由该所承担。随后,汤尚濠与山高幼儿园联系,该幼儿园一听说是王亚弟的儿子,当即表示愿意...

王亚弟遗体告别 千人挥泪送英雄最后一程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 2009-11-11 06:24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作者: 纪燕玲 金菊 林梅育 本报海口11月10日讯(记者纪燕玲实习生金菊通讯员林梅育)英雄,你一路走好,今天上午,上千名各界人士在海口市殡仪馆与见义勇为英雄王亚弟进行了最后的告别。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委托有关人员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挥泪忆...

写作生涯

  著有短篇小说集《忧郁的歌》、《长江上》、《在教堂里唱歌的人》、《荒煤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新的一代》、《陈赓将军印象记》、《刘伯承将军印象记》,论文集《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电影文学评论集《解放集》、《回顾与探索》、《攀登集》、《探索与创新》、《点燃灵魂的一簇圣火》,散文集《梦之歌》、《永恒的记念》、《冬去春来》、《难忘的梦幻曲》、《广玉兰赞》,话剧剧本《总动员》(合作)、《扑食》、...

萧伯纳爱情观点

  萧伯纳说过: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个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爱上一个人不需要靠努力,只需要靠际遇,是上天的安排,但是持...

萧伯纳戏剧特点

  萧伯纳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

梁玳宁,吃过界。

2009-01-05 15:11 梁玳宁是香港出道很早的女食评家,自1970年代开始写食评。香港的饮食界内,女性食评人并不多见,她是一个例外。梁玳宁是全球首位获得世界杰出青年奖的女性,她不但在饮食界占有一席位,同时研究食疗,又是资深公关及广告人,是跨媒体、跨领域的专家。 教母本色 饿死不如饱死?还是吃为上策 香港人似乎很少不忙的,街上人潮脚步匆匆,难得悠哉地吃顿饭。梁玳宁平日经营...

陈布雷:不得不死

从政不是他的始愿   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布雷其人与事,仍不能简单地从其作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这一特殊经历来加以解读,从他的回忆录以及诸多友人的怀念文字中可以知道,他本人由新闻记者而从政,可以说不是他的始愿,志在言论报国而不是完全投入政治(程沧波语)是他的志趣所在,陈氏后来确实是被征召才离开了当时中国的言论界。   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中国的内战混乱已极,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和呼声,已成为...

亲属情况

  陈布雷的亲属和晚辈,在道德传承上与他有相通之处,但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不相同,没有人学他的愚忠,走他走过的政治道路。   陈训慈(字叔谅),陈布雷的二弟,毕业于东南大学,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图书馆馆长。陈布雷的三位同父异母的弟弟,陈训余、陈训惠、陈训愿都曾留学日本,从事过新闻工作。陈训惠在抗战期间曾任外交部亚东司专员,1949年在驻智利领事任上得知新中国成立,即宣布脱离台湾国民党当局,...

陈布雷的评论

 陈布雷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与陈诚并称为蒋介石的文胆武将。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陈布雷为人谨慎,也非常熟悉为臣之道,对蒋介石或同僚总是恭敬有加,无盛气凌人的傲气。作为蒋介石御用笔杆,他廉洁自律,不拉帮结派,不贪污腐败,颇有贤相之风,被蒋介石称为完人。陈布雷为蒋介石撰写文稿无数,有诸多名句广为流传。如蒋介石在著名的庐山谈话中的如果...

朱复戡书法生涯

朱复戡五岁时,父亲命其用毛笔蘸清水在青砖上练字,因为清水在青砖须臾即干,干了再写,便于反复练习。朱复戡幼年时懒,最怕磨墨,所以用青砖,免却磨墨之苦。六岁,从翰林王秉兰学习《说文解字》和《史记》,后又学其《石鼓文》。七岁为上海怡春堂写春联,每对两块大洋,而当时的吴昌硕先生的对联润格是四块大洋。有七龄神童朱义方之称。十二岁为日本船写丰田丸;为宁波阿育王寺写大雄宝殿横匾。   青年时朱复戡加入...
  共1347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