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晓江:一位洗涤人类心灵的学者
《赣风》杂志 熊明
郑晓江印象
郑晓江的大名,早在数年前就听一位IT界的朋友说过,还把郑教授送给他的著作在我面前炫耀一番。这让我记住了郑晓江的大名。俗话说,山不转那水在转。没想到事隔多年,我居然有幸采访郑晓江,恭听他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
眼前的郑晓江身穿深色短袖T恤衫,略微发福的身子显得沉稳厚实,圆圆的面庞,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1238)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24:20
-
郑晓江:江西生死哲学研究第一人
《江西晨报》:魏依晨 黄欢 董磊
核心提示
生死自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生命诚可贵”,但也是一件寻常事,因为有生必有死。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讲,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庄子则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释迦牟尼说,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生死之事,自古众说纷纭。即便在当下,对于生死问题的研究也正是热点与潮流。而他,就是站在潮流最前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1185)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23:26
-
郑晓江:游走于生死智慧间的思想者
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熊鸿雁
中国人对于生死问题往往是讳莫如深的,可却有这样一个人执着投身研究生死哲学28年,中间历经风雨沧桑从未间断,取得了令人夺目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死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位已过知命之年的教授在遭遇了十年的“冷板凳”之后,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生死问题的系列演说和学术交流。他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试图构建当代中国人生死大智慧,使越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1195)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22:22
-
寻找生命的真谛
—— 一位“生死学”专家的思索
《南风窗》杂志记者 项 梓
1997年10月16日上午,台北市台大医院安宁病房来了一位奇特的客人。他的任务是向那些浑身插满各种导管、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临终病人们讲生死问题。客人走进病房,被一幕从未见过的景象震惊了,心中一阵阵的不自在:他看到了一个绝症患者脸上那毫无生气的表情,看到了肃立在一旁那些家属们探询的目光,也看到了医护人员和“牧灵员”静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1094)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21:05
-
“板凳要坐十年冷”
——我的学思历程与生死智慧的探索
郑晓江
我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即以中国人生哲学为研究领域,并顺延着进入了生死问题的探讨。我个人研究生死问题有二大基础:一是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死亡哲学不懈探讨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视角,即驻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由生观死”又“由死观生”的理论方法;二是在理论性的生死问题探讨之外,特别关切现实人的生死问题,始终把“中国人之生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1050)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19:47
-
生存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哲学的
现代转型
——兼及郑晓江教授的死亡哲学观
龚举善 赵崇璧
在人类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多有死亡的魅影。《旧约?约伯记》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生命如花,绚烂之极。然而,这如花的生命终不能永久绽放,必死性带来的是生命的残酷未来——凋零成尘,随风而散,飘然无迹。有感于此,东坡慨然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867)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18:13
-
愿郑小江教授的生命智慧之光
永远熠熠生辉
田军
2013年2月17日清晨,曾经为金宝山人带来记忆深刻的郑晓江教授离世了。作为一个知名的哲学家,一个致力于生死文化探寻,一个享有盛誉的生命教育专家,他曾经在演讲台上生命勃发,幽默智慧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回响。
作为云南省三生教育实践基地的金宝山艺术园林,自确立“生命公园”品牌理念时就与郑教授开始了一直以来的合作。郑教授多次前来授课、指导和举办专题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829)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16:36
-
你未曾离去,仍活在我们心中
——和郑晓江老师再度的对话
孔令信
认识郑晓江教授是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好友钮则诚、尉迟淦两教授从大陆交流回台湾时就不断和笔者提起到江西师范大学的郑教授,当时就想结识这位生死学界的知名老师。可是就是没有缘分见面,一直要到2012年3月底两岸清明讲座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举办时,在论坛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终于见了面,也谈上话交换了名片。
郑教授曾经多次来台湾,与国内生死学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1206)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15:26
-
永远开朗与充满生命能量的晓江教授
王士峰
开朗与充满生命能量,是第一次见到晓江教授的印象。至今我仍然相信他的慧命仍然与我们同在,他的形影仍然活在我们心中。感谢有了他而搭起了两岸生命教育与殡葬教育的热络交流,有了他也让我们台湾学者有更多与大陆产官学界交流及学习的机会。
晓江教授好学与求知的精神更是让我印象深刻。2006年晓江教授在天津永安公墓协助开办永安生命教育与殡葬文化研究所,也聘请我们台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944)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14:07
-
生死互渗──忆晓江
尉迟淦
一个人一生到底活得值不值得?通常,我们都会以一个人是否活得够不够长久来决定。倘若一个人真的活得很长久,那么我们就会直觉地认为这一个人一定活得很值得。相反地,如果这一个人没有活得那么长久,那么我们就会直觉地认为这个人一定没有活得很值得。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子吗?
过去,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是因为过去认为活得长久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可以活得很长久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916)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9:13:18
-
从禁忌到面对以致超越
赵可式
一九八八年我在美国求学时,参与了美国政府与民间合资,专门援助开发中国家医疗服务的“希望计划”(Project Hope)到北京医科大学任教。彼时有机会带学生到医科大学附设医院实习。在三个月的医院经验中,惊讶地发现虽然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及经济上有巨大差异,然而对于“死亡”的禁忌,居然一模一样。当有人患癌症时,其家人及医护人员大多隐瞒。若患肝癌则告诉病人是“肝炎”,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903)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8:17:12
-
知生知死的智慧
赵可式
郑晓江教授与台湾的安宁缓和医疗团队在杭州首次相见,就十分投缘,种下了到台湾讲学与出版书籍的契机。郑教授非常用功,当我听到他盛夏挥汗写作时会汗湿破纸的故事,异常感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一起为生死大事的教育课题通力合作,要感谢正中书局的这份远见,将在历史中留下见证。
拜读“生命终点的学问”发现郑教授将古今中国及台湾现代的生死文化分析得淋漓透彻。其中许多见解是从事生死教育者必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819)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8:15:55
-
生死哲学”的开花结果
钮则诚
与郑晓江教授结缘,是在1997年金秋时节;当时我刚成为台湾南华管理学院生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有幸迎接第一位到访的正式客人,便是江西南昌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由于我们同为江西老表,出身背景都是哲学,关注课题皆指向人类生与死的哲学反思,真是一见如故。倘若有所出入,只能说他和我分别从中国及西方哲学角度相契,但对人生与人死的探问却属一致。在本书〈后记〉中,晓江教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907)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8:13:18
-
知识与智慧
钮则诚
认识晓江先生已有八年加半载,当时是因为生死学而结缘,多年来他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当今大陆的生死学第一人。其实谈生论死不必有高下之分,倒是他在这块领域中耕耘的时间比谁都长久,较之“生死学”一辞的发明者傅伟勋教授还早十年。当然晓江先生较常使用的是“生死哲学”之说,他并强调生死哲学代表的乃是“生死智慧”。对于这点我十分同意,因为我一直认为与其讲述知识性的生死学,不如体现实践性的生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920)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8:10:50
-
生命与生活:中国生命学的课题
钮则诚
在台湾有多种著作问世的江西哲学学者郑晓江教授,最近将新书《中国生命学──中华贤哲之生死智慧》付梓,我有幸对其中序文《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先读为快。作者开宗明义便将人生之生命与生活二端清楚分判,令我深有所感,乃不揣浅陋,借题发挥。
郑教授和我于1997年秋天在南华管理学院结识。当时南华由文学学者龚鹏程教授主持,曾有意邀请旅美哲学学者傅伟勋教授
发布人:
石心桥
阅读(826)
评论(0次)
点赞(0次)
打赏(0个天堂币)
发布时间:2013-11-16 18:10:08